如果你要掏出長槍短炮衝著街頭巷尾的老人拍照,被拍的老者大都會微笑著,神情淡然,拍完後看看回放,偶爾說一兩個漢字:好,可以。然後接著和自己的老哥們兒交談。
那些在胡楊林下變老的男人,似乎和這裏的胡楊一樣滄桑而淡定,也許在這樣的地方漸漸變老,一起改變的還有生命的氣質。這種氣質使人愈發睿智、從容,超脫化外,就如沒有什麼能夠撼動堅實而厚重的胡楊般,也沒有什麼再能撼動他們的通達而泰然的心靈,這一點,你可以在喀爾曲尕鄉的這條土街上真切地感受到。
雖然以前的羅布人並不放牧和耕種,但是今天,這裏卻有著滋味獨到的羊肉。
記得有個俄國人說過,這個世界上最好吃的羊肉在新疆,而新疆最好吃的羊肉在南疆。事實上,南疆各個地方都說自己的羊肉最好吃。
作為一個資深肉食動物,羊肉入口,便能立即分出好壞和不同來。比如喀爾曲尕鄉的羊肉,便與旁邊不遠的輪台,甚至尉犁縣城裏的羊肉有著明顯的差別。與其他地方的羊肉相比,喀爾曲尕的羊肉是一種結實的感覺,肉質緊密,十分耐嚼,大約是因為這裏的水草較少,羊一天到晚為了填飽肚子到處亂跑,肉自然就瓷實。我覺得,這裏的羊肉烤著吃最佳。當時我們吃這裏的紅柳烤肉時,滿屋子都是嘎吱嘎吱的聲音,吃得不亦樂乎。
更為奇特的是,做這裏的羊肉幾乎不用放鹽。這個原因,則是因為這裏的水。
亨廷頓在其1907年的著作《亞洲的脈搏》中說:當時的羅布人給他煮了一碗魚湯,一碗沒有放鹽的魚湯,但是他沒吃。他後來倒是吃了這裏的野駱駝。亨廷頓說:“離開羅布沙漠後,我在庫魯克塔格吃了一次野駱駝肉,肉的確好吃,很像粗糙的牛肉。一句話,盡管肉很新鮮,但因長期飲用此水,體內積聚了過多的鹽分,使野駱駝肉也明顯地變得像用鹽‘醃’過的了。”我在喀爾曲尕曾喝了幾口機井打的水,好一些,但是鹹味依然有一點。
這也是這裏的羊肉為什麼味道獨特的主要原因。這也就是為什麼這裏做魚做肉不怎麼放鹽的原因。
不過我在喀爾曲尕鄉吃的羊肉,倒沒有像“醃”過的那麼誇張,但是肉的味道的確絕美,不僅絕無膻味,入口不膩,且香氣四溢。而更獨特的是,清燉的羊肉是用一個特殊的容器盛裝的,那是用一整截胡楊木掏空的大盆,仿佛一個微型的、縮短了的卡盆。單從視覺上看,這一盆羊肉便如此具有絕妙的風情。
距離喀爾曲尕鄉不遠,還有著一個符號化的羅布人村寨。
這是近年來修建的一個景區,堆積著各種羅布人以及胡楊的元素,商業氣息在每一個角落裏散發著。寨子裏甚至將一些棚子修建在了胡楊樹上,據說是觀看節目的包廂,坐在上麵,倒也有趣。
據說這裏也遷移來了幾戶真正的羅布人在寨子裏安家,當然,搬進來的羅布人不會靠捕魚為生了,而是成為了一種表演。
我想起了喀爾曲尕的那些水窪和環繞的胡楊,也許,那就是羅布人最後的陣地了。
【背景鏈接】
喀爾曲尕鄉位於尉犁縣西部,在尉犁西南88公裏處,麵積1.26萬平方公裏,居民以維吾爾族為主,居民生產以牧業為主,為尉犁羊的主要產區,同時種植小麥、棉花。
【關鍵詞】
·羅布人:羅布人被稱為所謂新疆四大神秘部族(另三支為和田沙漠深處的克裏雅人、喀什地區的刀郎人和禾木喀納斯的圖瓦人)之一,其實羅布人並沒有炒作的那麼神秘。在《魏書》及清《回疆誌》《西域聞見錄》《蘭州輯略》等古書中均有對羅布人的記載。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更是使得羅布人知名於天下。羅布人操羅布方言,生活在羅布泊地區,“不種五穀、不牧牲畜、唯以小舟捕魚為食,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鳥剝皮為衣,不識風經禮拜”。但是隨著羅布泊的幹涸,羅布人的古老生活方式已經徹底改變,目前官方認定羅布人為維吾爾族的一個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