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我們每天都在喝水,可以說,喝水是和我們日常生活最貼切的飲食習慣了。
水對身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能解渴還能緩解身體不適,幫我們擺脫苦惱。如果你的身體出現了一些小病小痛,還可以通過喝水來治愈呢。
長痘痘:清晨一杯涼白開水。
體內毒素不及時排除會導致臉上長色斑和痘痘,清晨一杯清澈的白開水是排毒妙方。
人體經過了一宿的代謝,體內垃圾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外作用幫助排泄,沒有任何糖分和營養物質的涼白開是最好的。
發燒:要比平時多喝水。
發燒時,人體出於自我保護機能的反應而自身降溫,這時就會有出汗、呼吸急促、皮膚蒸發的水分增多等代謝加快的表現。
多喝水,不僅促使出汗和排尿,且利於體溫的調節,促使體內細菌病毒迅速排泄掉。
慢性胃病:喝粥養護。
有胃病或感到胃不舒服的人,可采取喝粥的“水養護”措施。熬粥最好用小火慢燉,直到熬成糊狀,趁熱喝下,這樣下肚後非常容易消化,很適合腸胃不適的人食用。
稀飯中含有的大量水分,還能有效地潤滑腸道,蕩滌腸胃中的有害物質,並順利地把它們帶出體外。
惡心:用鹽水催吐。
有時惡心是對吃了不良食物的保護性反應,吐出髒東西可以讓身體舒服很多。
如果感到難以吐出,可喝上幾大口淡鹽水,促使汙物吐出。吐幹淨以後,可以用鹽水漱口,起到消毒作用。淡鹽水還可治療嚴重嘔吐後的脫水,緩解患者虛弱的狀態。
皮膚幹燥:喝水來滋潤。
一般說,身體每天會有0.5升水分從肌膚表麵流失,在秋冬季或幹燥多風的環境裏可能達到0.8~1升。因此,皮膚容易處於缺水狀態並形成細小皺紋。
很多人往往隻重視外塗的化妝品,其實補水要內外一起,多喝水才能讓皮膚更加滋潤。
尿路感染:水來排毒。
得了慢性尿路感染多喝水與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一樣重要。
多喝水可以使每次小便量增加,有利於排除毒素,達到清潔和衝洗尿道的作用,避免因飲水不足造成尿量少而濃,不能及時把細菌等有害物質排出體外。
失眠:用熱水按摩緩解。
人體逐漸進入睡眠是體溫下降的過程,溫暖的環境在這期間必不可少。睡前洗個熱水澡或用熱水泡腳都可彌補體溫下降帶來的不適,催人入眠。
值得一提的是,水對身體有著獨特的按摩功效,輕緩、柔和、滋潤的效果是最好的鎮靜安神劑。
煩躁:多喝水。
當一個人痛苦煩躁時,腎上腺素就會飆升,但它如同其他毒物一樣也可以排出體外,方法之一就是多喝水。
如果輔以體力勞動,腎上腺素會同汗水一起排出;或者大哭一場,腎上腺素也會同淚水排出。
大口喝水可以預防便秘
吃辣、熬夜,生活中一些“違規”行為總時不時地讓腸道“交通堵塞”。喝蜂蜜水、吃粗纖維食物、服藥等,各種招數齊上陣,也解決不了這一尷尬的難題。中華醫學會黑龍江省結、直腸肛門病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田素禮告訴你,其實也可能是你喝水的方法不對,要大口喝水才能防治便秘。
如果糞便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長,其所含水分被大量吸收,就會使大便難以排出。但事實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腸道器官排泄能力不足,導致大便淤積。因此,要排便通暢,不但要使腸腔內有充足的、能使大便軟化的水分,還要使攝入的水分成為排泄的動力。如果我們隻是小口小口地喝水,水流速度慢,很容易產生小便。因此便秘的人喝水最好大口大口地喝(即喝滿口),吞咽動作快一些,但不能喝得過急,這樣水能夠盡快地到達結腸,同時刺激腸蠕動,從而使大便及時排出體外,達到有效改善便秘的目的。
除了要大口喝水外,喝什麼水、什麼時候喝也是有講究的。最好選擇早晨空腹時,倒兩杯淡鹽水(300毫升左右),喝一滿口,然後咽下,直到全部喝完。在這樣的刺激下,體內經過一晚上的消化吸收產生的代謝廢物,就可以輕鬆排出了,有利清理腸胃。睡前最好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增強腹肌張力,使次日清晨喝水促排便事半功倍。仰臥在床上,用右手或雙手疊加按於腹部,按摩腹部30~40次,順序是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力量適度,約3~5分鍾。
除去早上的淡鹽水,每天還要攝入1200毫升左右的水。同時,多吃粗纖維膳食(如果蔬、粗糧等),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如酒、辣椒、火鍋、燒烤等);晨起排便是最佳時間,注意調節,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避免久坐久蹲,適時調整體位,改善肛門血液循環。另外,長期便秘的人應多做提肛鍛煉,以減少局部靜脈淤血,防止靜脈曲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