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長的角色認知和核心能力(3 / 3)

豐愷擁有一家鞋店。豐愷很善於與人溝通,他能了解別人的想法,善於借力、使力說服對方。他盡可能地讓員工參與店內的經營,這會使員工備受鼓舞,心中充滿受到嘉許的喜悅,很願意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他還善於發現員工的動機和需求,能準確地預知各種擬訂的銷售方案會帶來什麼影響和結果,所以,他能采取會給鞋店帶來最佳影響和最好效果的行動方案。因為豐愷能和員工合作無間,員工也能群策群力,所以,鞋店很快就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紀90年代,豐愷的鞋店取得了年均35%的淨利潤增長率。

然而,另一位才幹、知識和精力都不亞於豐愷的店長,卻因缺乏溝通能力,而使原本業績相當好的門店關了門。

他叫劉維,20世紀90年代初,在服裝店做店長。他才華橫溢、精明過人,也很有經商頭腦,卻不善於處理與員工的關係。他十分專斷,對員工無理施壓,在店內造成了人人自危的局麵。員工工作時,不是思考如何提高業績,而是想著如何去討好他,花費了大量時間去揣測他的意圖。結果,4年之後,一家在其父親經營下原本業績較佳、在同行業中做得相當出色的門店倒閉了。一個有遠見卓識的店長應當清楚如何發揮每位員工的作用,從而形成集體的合力,開創門店的美好未來。一個店長是否成功,關鍵在於他能否使員工貢獻出心力、構想和創意,而這些都要依靠店長高超的溝通技巧。

金牌店長的三級跳:銷售-管理-經營

很多店長在基層工作了很長時間,因為很能賣貨,業績突出,對公司整體比較了解,就被提升為店長,但由於其未曾接受過正規的培養,隻能算是一個“領比較高的工資,掛比較高職級的店員”。因為能賣貨並不是一名金牌店長最重要的素質和能力,店長還肩負著更為重要的職責。在20年前的商場裏,我們會看到“不要跟顧客打架”這樣的標語,這並不足為奇,因為在那個年代,店長隻是門店的管家,隻要管好門店、管好貨品就可以了。而現今,店長已經從管家開始向商人的角色轉換了,商人的最終目標是營利,店長的最高職責是營業目標的實現及思考如何營利。店長又是管理者,要控製和運用門店的相關資源,管理店內的營業活動並實現營業目標。這些是一個店長所要考慮的問題。如果因某種原因沒有達到預計銷售額,那是店長的責任。對於店長來說,首先要解決商品問題,把商品全麵化,這是第一個職責。其次就是完美地展現這些商品,讓它們呈現出最佳狀態,讓店麵成為令顧客感到舒服的場所。最後,店長必須要把員工的激情全部調動起來,這是很重要也是必須要做到的。所謂能夠調動店員的積極性,就是說店長本身應具有非常強的人格魅力。如果店長不能夠讓下屬感覺到自身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激情,不能共同積極麵對困難,那麼店長將很難進行良好的管理和日常工作,銷售業績也將難以提升。作為一個管理者,要具備計劃、決策、執行、總結的能力。涉及製度、人才、激勵的問題,考慮的就是“如何讓別人把你想做的事做好”,而不是“自己把所有的事做好”。因此,店長要懂得如何分配、指導、監督、鼓勵店員做好店裏的每一項工作,這是店長的基本職責。但要成為一名金牌店長,要想的和要做的不僅是一個管理者的職責,同時也要扮演經營者的角色。

店長要使自己在門店和品牌公司係統中不斷成長,可以向區域經理或者督導學習,學習他們處理問題的得當之處,學習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即“像老板一樣思考”。隻有這樣,才會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才會使自己離成功越來越近。金牌店長一定是一個優秀的經營者。其實,很多門店的管理工作差別並不大,門店的營業活動無論是天、周、月、季、年,皆遵循計劃、決策、執行、總結的循環順序,有著較為規範的流程。店長隻要掌握一定的管理能力,就可以很好地處理日常工作。但作為經營者的職責以及意義就不同了。如果說管理是把事情做對,那麼經營則是選擇對的事情做,做事情更加主動。經營涉及顧客、行業、環境、投資的問題。簡單地說,經營關乎企業生存和盈虧,管理關乎效率和成本,這就是兩者的區別。金牌店長與普通店長之間的差別就在經營水平上,因為諸多門店的管理水平是遠遠大於經營水平的。店長應該指揮店員高效運作,對門店經營的各項數據進行分析,在滿足顧客需求的同時創造一定的經營利潤,並對各項工作做出正確決策。這是一個經營者應該做的事情。要成為金牌店長,最重要的就是認清自己的工作職責。與骨幹員工不同,店長的職責範圍更大,他麵臨的不再是專項的事務,評價店長的優良不再單純看個人成績,而是看整個團隊的成績,隻有完成銷售-管理-經營的三級跳,才能成為最棒的店長,如圖1-1所示。

經營顧客、行業、環境、投資的問題管理計劃、決策、執行、總結銷售銷售業績圖1-1?金牌店長的三級跳模型:銷售-管理-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