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乃仁術”,界定了醫學應當作什麼和不應當作什麼。醫學作為一種技術,是一種物質手段,“醫乃仁術”決定了它隻能是行善之舉。現代醫學科學的迅猛發展,社會對醫學的期望,民眾對醫務工作者的心理預期,都使得作為行業健康發展需要和職業道德要求的《醫學倫理學》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從上世紀70年代《醫德學概論》問世以來,逐漸規範和完善的《醫學倫理學》相繼出版,針對不同要求、不同對象,不同版本的《醫學倫理學》都各有特色,在引導醫學的健康發展和加強職業道德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醫學倫理學作為一門曆史悠久的全球性學科,正在走向日臻完善。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觀念上的衝突已經顯現;醫學領域的擴大,醫學高新技術的不斷問世和廣泛應用,問題也不斷產生;國家衛生政策的調整,矛盾和利益衝突也日顯。由於這一係列的變化,醫學行業、醫療職業更需要理論指導,醫療衛生工作更需要體現人文精神。本書的編寫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探索完成的。

就爭議之大和流派之多來說,任何一門科學恐怕都比不上倫理學。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內容也十分豐富。本書編寫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基本原理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結合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實際,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本書結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從培養學生的職業倫理精神、人文修養出發,注重學生倫理知識的學習、倫理態度的培養和解決倫理問題能力的提高。本書適合於醫學生學習職業道德理論、掌握職業道德規範;適合於醫務人員和醫療衛生事業管理人員進一步提升職業道德素養;適合於關心醫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等人士了解醫學發展和醫學道德規範。

在編寫過程中,本書突出思想的先進性,始終用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作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性質,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強調係統性,即注重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合理兼顧;與此同時,也重視結構的完整性,把基本理論、醫學實踐、社會要求結合起來。本書還強調實用性,針對《執業醫師法》對醫務工作者的道德要求作了相對全麵的闡述,並在相關地方補充了史料,在書後增加了閱讀資料。可見,本書的編寫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創新性和實用性。

程榮堯

2008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