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很講究“飲食文化”的國家,我們喝酒的時候對菜肴的要求是嚴格的甚至是苛刻的。當一幫新朋老友聚到一起時,菜的質量決定了接待的質量而且與禮節、友情、麵子休戚相關,隻喝酒不吃菜是令人難以想象和無法容忍的事情。就連當年的孔乙己喝酒時也沒忘了要一碟茴香豆。
改革需要對固有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進行修正和改造,對傳統的審美理想進行毫不留情地背叛。如今,中國人崇尚的黑頭發被染成了紅頭發紫頭發棕色頭發,旗袍換成了超短裙迷你裙,完整的褲子被挖破幾個洞變成時髦,吃熟魚改換成吃生魚片,養鳥改換成養狗,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盡管如此,傳統作為一個民族的生存意誌和形式象征,它同時具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可動搖的穩定性,比如說讓全體中國人民不喝茶隻喝咖啡,不吃菜隻喝酒,這是極其困難的。“雀巢”咖啡的廣告已經成為我們遙遠的記憶,沒有雞魚鴨肉隻有各種顏色酒的“酒吧”在中國不但沒有流行反而有絕跡的危險。
如果你要是在“麥當勞”、“肯德基”招待客人的話,最起碼是不夠禮貌的,就是花錢再多,也有一種糊弄小孩子的感覺,如果你將客人帶到“酒吧”在沒有肉的台子上喝著一些帶顏色的酒,請客的人和被請的人都會有一種用洋人的花哨應付一下的感覺。這就是說改革是在對新與舊、時尚與傳統的擁抱與拒絕中同時進行的,也正因為如此,今天的生活在比較與選擇中,才呈現出豐富性與多元化形態。
“酒吧”的無奈與蕭條是因為“酒吧”對全體中國人共同認定和恪守的喝酒方式企圖作一次全麵與徹底的修改,因此它的徒勞和失敗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時尚隻有在沒有傳統和沒有曆史的背景下才會成為可能,才會流行。比如今天城市裏流行的“網吧”、“氧吧”、“陶吧”、“布吧”等等,而“酒吧”在具有普遍國民基礎和曆史傳統的“酒館”、“酒樓”麵前就像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新生兒強迫老子改變遺傳基因一樣,是根本不可能的。
“酒吧”的冷落決不意味著“吧”這種形式的滅亡,“吧”在滲透進我們生活方式的同時,它也被改造和修改著部分屬性,成為既時髦又能夠被人們接受的一種新鮮的生活樣式。在“茶館”淹沒了“咖啡館”、“酒館”製服了“酒吧”後,“吧”留給人們的就隻剩下“休閑”與“娛樂”的屬性了。
人們去“網吧”並不是為了在那裏學習電腦或從網吧裏獲得生存的信息與技能,去“氧吧”也不是像醫院裏病人一樣呼吸困難急需輸氧救命,去陶吧當然不是為了學一門製作陶罐的手藝以備將來養家活口,去“布吧”既不是為了學裁縫也不是為了學到蠟染技術賺錢。這些“吧”之於人們的生活,其休閑娛樂功能遠遠大於服務和實用功能。
擁抱與逃避不僅是新舊生活方式的對抗,同時還是一種文化選擇。
目前市麵上流行的“吧”在“休閑與娛樂”這一共同性的特征下,還包含著後工業化時代裏對物質享受和物欲橫流的不同的態度與理解。
現代西方哲學中無終極理論,使人們不再追求永恒與最後的意義,信仰幻滅理性虛假,生活的意義和趣味隻存在於實證和過程中,打一個比方,今天的快樂隻有被感受到了和證實了才是快樂,而不存在什麼今天流血流汗到許多年後證明是偉大的,然後再來反證你今天流的血汗不僅是有意義的而且也是快樂的。實證原則和享樂原則是目前流行的生活哲學,它起源於最發達最先進的西方國家,近些年從理論和實踐的兩個突破口滲透進中國。擁抱高科技帶給人們的物質享受和刺激是現代文明進程中無法回避的事實,走進網吧的人除了好奇與新鮮外,網上的聊天與隨心所欲的談情說愛使世界變得如同玩具,也使得網迷可以無所顧忌地放縱自己,將思想與情感拆碎再重新組裝,遊戲規則的任意性和無序化讓網迷們獲得了超越現實的自由和“烏托邦”式的滿足與刺激。更何況網上的一些報刊雜誌上得不到的合法信息和非法信息使得網迷們因神秘而無比興奮。走進氧吧的人當然不是缺氧,他們吸進人造氧氣更多地是為了表現自己代表著流行與時髦的現代生活方式,也表明了在擁抱現代生活的同時旗幟鮮明地亮出了“享受生活”人生理想,他們吸著氧、喝著茶、聊著天,在低緩抒情的音樂中釋放疲勞與苦悶、壓抑與煩躁、迷惘與傷感。這是一種補償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