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一十二章 養老安全網(2 / 2)

養老保險製度改革,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必須注重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摒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做法。此次養老保險製度改革,就是要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在中央政府強力推動下,以解決民眾關注的迫切問題為突破口,盡快構建起更加完整、更加嚴密的養老保險體係。

實現“全覆蓋”,讓全體人民進入養老“安全網”。把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作為優先目標,通過法律強製和利益引導相結合,完善政策和工作推動相結合,把更多的人納入製度安排,體現“人人有份”的原則。要通過努力,使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總人數,從2013年的8、2億增加到2020年的10、5億,覆蓋率達95%以上。

解決“雙軌製”,讓大家在“一口灶”裏吃飯。目前我國養老保險製度是“多條腿走路”,至少有4種養老待遇製度,分別是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製度、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費製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有的人把它稱為“多重雙軌製”或者“多軌製”。下一步,就是要加快不同製度的並軌步伐,更加體現製度上的公平性原則。目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製度並軌已經開始實施,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的並軌方案也將在2014年年內出台。

逐步上水平,讓基本養老金“水漲船高”。隨著經濟的發展、財富的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實力增強了,就能拿出更多的錢來補貼基礎養老金,讓人們更多地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建立保障水平正常調整機製,根據經濟發展、財政收入、物價變動等因素,實現養老金的合理穩定增長。

強化多層次,形成“重擔大家挑”的局麵。一個國家的養老保險體係,隻有國家、企業、個人多方參與,才能“眾人拾柴火焰高”。目前在我國的養老體係中,國家和企業承擔了大部分,其他力量沒能充分發揮出來。下一步要在加大公共財政投入的同時,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鼓勵用人單位為勞動者建立補充養老保險,鼓勵個人建立儲蓄性養老保險,加快形成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係。

總的看,製度並軌的方向是明確的。我國養老保險“雙軌製”的形成有特定的曆史原因。從我國國情出發,解決“雙軌製”問題必須提上改革日程。以曆史的、發展的眼光看,我國的養老保險製度由計劃經濟體製的“單軌製”變為特定時期的“雙軌製”,再到今後逐步“並軌”,是一個曆史演進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螺旋式上升”過程。製度的最終統一,也就是“並軌”。

從2010年開始,深圳啟動了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對新錄入的聘任製公務員,實行“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與職業年金相結合”的養老保險製度。全市近3000名聘任製公務員與企業職工一樣,按照一定標準繳納養老保險。深圳的探索,為全國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製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

據統計,全國在職的公務員數量約為700萬,126萬個各類事業單位在職人員達到3000多萬。長久以來,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實行不同的退休養老製度,養老待遇有一定差距。前者是由國家財政或單位負擔,後者則是由社會養老保險體係來保障。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的“雙軌製”,一直備受百姓議論,迫切需要改革。

目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製度改革已經破冰。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已明確將“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製度”作為2014年的重點工作,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製訂具體方案。2014年7月1日施行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規定,“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參加社會保險”。改革總的目標就是要建立社會養老保險製度,讓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職工在統一製度安排下,承擔同樣的繳費義務,享受平等的養老保險權益。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不論這項改革有多難、阻力有多大,都必須堅持下去。下一步就是要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中人有過渡辦法”的思路,盡快拿出具體妥當的改革措施,確保改革平穩地向前推進。

“最美桑榆景,人間重晚晴。”這是我們對老年生活的美好期許。有理由相信,通過改革的不斷深入,養老保險製度將煥發新的青春活力,為人們提供一個人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安”的製度保障。

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就沒有實行並軌的可能;不打破利益固化的製度,就不可能實現社會公平。

養老保險“雙軌製”是最突出的“硬骨頭”,必須拿出直麵難題的勇氣和全麵詳盡的破解方案,再也不能回避。

養老問題,沒有遠慮,必有近憂。

讓老年人老有所依,不僅是子女的義務,也是政府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