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大海童年時正值建國初期,共和國剛成立不久,百業待興。
家鄉是渤海岸邊的一個小漁村,很偏僻,靠海邊的住房星羅棋布的這一處那一處的,根本不成街。地麵多處是沙灘。居民的房子都較破舊,是石頭砌成的平房,多數的每家是三、四間,按平米說也就是四十平米左右。門窗都是木質的,窗戶上都安不上玻璃,是用紙糊的。房子矮矮的,房的後牆多半被海風吹來的沙子埋了半截,從半截的沙堆就可以爬到屋頂了。屋牆是用不規則的石頭砌成的,石頭間的縫隙裸露著,石頭之間拐角處顯現出一個一個的小洞,靠房簷處有的洞麻雀能鑽進去。檁子是竹竿的,麻雀常常在竹竿靠牆處做窩。
小朋友們常常爬上去掏麻雀蛋,有時掏到快會飛的小麻雀。常常拿回家養著,喂它小米,還到草叢中去抓螞蚱喂它。但它不吃螞蚱,媽媽告訴說:“都說它不吃喘氣的,就是不吃活物,隻吃草籽、穀物。因為它吃糧食,所以不把它作為益鳥。還把它當‘四害’來除。其實,它是屬於益鳥類的鳥。你看它一步一步的走了嗎?它老是一蹦一蹦的跳。你若看到它一步一步的走,你長大會大富大貴的。”媽媽的話大海記住了,特別在冬天,麻雀三五成群的落在院子草堆旁找食吃,大海在屋裏坐在炕裏邊靠窗戶處,仔細地看它們有沒有一步一步地走。可他一直也沒有看到過。大海養的麻雀長的很快,不長時間就飛走了。
大海家四間小矮屋,距海岸很近,刮北風浪大時,在屋裏能聽到呼嘯的海浪聲。海灘是沙質,刮風時沙子漫天飛,行人睜不開眼。屋後被沙子埋了大半截,屋前是高高的沙崗。夏天中午時分,沙子被曬的熱熱的,光著腳在上麵走都燙的慌,要快步走過。晚上,全家人在高高的沙崗上乘涼。躺在有餘溫的沙崗上,象躺在熱炕頭上。看著滿天的星星,一眨一眨的,別有一番景致。但是,特別怕下大雨,小雨慢下沒關係的,雨水就被沙子吸收了,大雨下的急,沙子還沒來的急吸收,雨水就灌到屋裏了。所以,在下大雨時,大海的爸爸要用一塊木板欄擋在家門口,木板的外麵用草袋子裝上沙子整齊的擺放好。
家裏沒有什麼貴重的東西,隻有幾個壇壇罐罐。吃不飽飯,老是喝粥。特別是發生了自然災害,粥也喝不上了,用少許的玉米麵,摻進野菜和海菜以及玉米棒子,蒸的窩窩頭,很難下咽,消化後大便幹燥。沒衣服穿,夏天還好過些,冬天可就難熬了。沒有棉衣棉被棉鞋,手腳都凍腫了。吃完晚飯,趁炕還有點熱呼,早早的把薄薄的褥子鋪下,人坐在上麵,可以把被窩坐暖和些。脫衣服時可冷了,凍得直打哆嗦。快速鑽進被窩,萎縮著身子,逐漸把腿慢慢伸開,腳下是冰涼冰涼的。
海邊的孩子當然喜歡趕小海了。每當農曆“初一”和“十五”是大潮。媽媽常用“飯時幹”來表述,意思是說中午吃飯時分,潮就退到不能再退的程度了。趕海的人較多。漁家姑娘大嫂大娘們成群結隊的去趕海。夏季,退潮以後,東西兩頭的礁石退出來了,那裏有螃蟹。它們在礁石的縫隙和洞中藏著。礁石上還長滿著牡蠣。較深處的海底礁石上長有海菜。大海常常和小夥伴們到退出的礁石空裏抓螃蟹,有時螃蟹沒抓到,卻讓螃蟹夾著了手,很疼哦,疼的直甩手,有時被夾的出血,但沒關係,手放到海水裏洗一洗,就等於消毒了。抓著抓著就不抓了,而是和小夥伴們打水戰玩,互相往對方身上打水,打到臉上讓你睜不開眼……十分有趣。
漁童還要釣魚啦。主要是在夏季。特別是下小雨天的傍晚,海麵風平浪靜,小夥伴們站在海岸邊的淺水處釣魚。釣的多是蝦虎魚。釣到的魚用一根細繩從魚鰓穿到嘴裏扯出來。釣的多的時候,串成長長的一大串,拿回家,媽媽可高興了。釣的多的時候,媽媽把一大串魚掛在屋外曬幹了留著冬天吃。用蘿卜切成小塊,放點黃豆,和魚一起頓,多加點鹽,當鹹菜吃,可好吃了。
艾大海家的北麵是海。站在海邊望去,東西兩邊是岸邊延伸到海裏的岩石,正麵是浩瀚的大海,海麵連著天,望不到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