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廬隱
什麼是思想?我們要講思想革新底原因,不可不知道什麼是思想(Thought)這個名詞,實質上有種種底解釋——
A字義:《說文》“思字從匈心”。即自胸至心,有一貫底意思。想字《說文》“覬思也”,就是想像底意思。《周禮·祲》“十曰想”,想是有所像而思想底。合起來說:思想底作用就是心靈底作用罷了。
B功能:思想底功能是甚麼?就是一切生活以他為基礎,學術文藝道德政治以他為根據。
C性質:思想底性質有三種,(一)是泛想——隻是腦筋常起一種不知不覺底活動,沒有甚麼價值。(二)想像——是有考察推測底態度,比較泛想,已進步,因而他底價值也比泛想高了。(三)沉思——除了推測考察底態度以外,還能尋出一般事物底法則原理,為有係統底發明。學術文藝道德等標準,都是從沉思出來。
我們現在已經明白思想底定義是——心靈底作用——學術文藝道德政治底根據。但學術道德法政,雖是由思想上發生,思想又由甚麼地方發生呢?是不可不知道思想與事實底關係,現在分釋如左:
A、思想影響於事實:有一種思想,要發表出來,必定要影響到事實上去。所以當十七世紀底時候,盧梭(Rousseall)倡自然主義,著《民約論》,尊崇立法,就有法蘭西底革命。尼采(Nietysche)主張超人學說,就有德國底軍國主義,日本底帝國主義發生。這就是思想影響於事實底明白證據。
B、事實影響於思想:看A項思想要影響到事實,那麼事實就沒有影響於思想嗎?最近歐洲的大戰爭,德國以極強權底手段想達到他侵略底野心,但三年結果終歸失敗,因此就有公理戰勝兵威底覺悟,而發生人道主義底思想,所以托爾斯泰(Tolstoy)的學說,就大受世人底歡迎。這就是事實影響於思想底證據。
據以上AB兩項看來,事實與思想,是互為影響底了。故思想是要因事實而變遷而事實亦由思想而轉移。由此我們就可以“探本溯因”,求得思想革新底原因了。
思想革新底原因!
A、由於物質方麵底壓迫:俗話說道,“人急智生”,這句話實在可以代表思想,是由外界底壓迫,才能革新。因為思想底功能可作一切生活底基礎,所以凡物質不合於我們目下底生活,或不能滿意,因而生出一種懷疑底心理。因為懷疑,所以就要探他底究竟。如果好可以從此深信不疑;不好,不免就要打破他,想出一種比較滿意底代替他。這個比較新底思想,就是思想革新底結果。這是由於物質壓迫,所以思想才能革新。
B、由於精神上麵底抑製:精神底表現是甚麼?就是思想。思想能任意發揮,不受束縛,就是精神不受束縛。若思想不能任意發揮也就是精神不能自由。精神不能自由,人必覺得苦痛,就大不滿意,要生一種反動來破壞束縛了。破壞不是容易底,必要想一個精密底方法,作為根據,來反抗破壞。因此從前以為滿意底思想,必定變為不滿意底,而另產出一種比較從前滿意底。於是思想就得了革新底結果。
看以上兩種原因,可以知道思想革新底緣故。外界底壓迫是有是促進我們革新底速度。所以國家多事底時候,學術思想,必格外發達,我們中國東周時候,不是極亂的時代嗎?所以那時的思想學術,極其“發達”。今日俄國不也是政弛民困嗎?所以他們底文明思想,有“一日千裏之勢”。所以我們有心革新思想底人,不要怕外界底高壓。因為他愈壓得嚴,將來反動愈利害。反動利害,改革也痛快,而思想革新底度數也大。若果沒有外界底壓迫,就是沒有刺激,就覺得滿意了,也就不懷疑,沒有進步。因為懷疑是進步底第一步。第一步走到了,才有第二步,第三步底破壞。破壞才能建設。因為陳腐底思想,就像破爛底房屋,不把他根本推翻,永遠不能建設出新底來。所以我們要思想革新就不要躲避外界底刺激,因為外界底壓迫刺激,就是思想革新底惟一原因。生命的三分之一
□[中國]鄧拓
一個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義,這有什麼標準可以衡量嗎?提出一個絕對的標準當然很困難;但是,大體上看一個人對待生命的態度是否嚴肅認真,看他對待勞動、工作等等的態度如何,也就不難對這個人的存在意義做出適當的估計了。
古來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命,當他活著一天,總要盡量多勞動、多工作、多學習,不肯虛度年華,不讓時間白白浪費掉。我國曆史的勞動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等都莫不如此。
班固寫的《漢書》《食貨誌》上有下麵的記載:“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這幾句讀起來很奇怪,怎麼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顏師古做了注解,他說:“一月之中,又得夜半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
這就很清楚了。原來我國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國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學地、合理地計算勞動日;而且我們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對於日班和夜班的計算方法。
一個月本來隻有三十天,古人把每個夜晚的時間算做半日,就多了十五天。從這個意義上說來,夜晚的時間實際上不就等於生命的三分之一嗎?
對於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但曆代的勞動人民如此重視,而且有許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視。班固在《漢書》《刑法誌》裏還寫道:
“秦始皇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
有的人一聽說秦始皇就不喜歡他,其實秦始皇畢竟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偉大人物,班固對他也還有一些公平的評價。這裏寫的是秦始皇在夜間看書學習的情形。
據劉向的《說苑》所載,春秋戰國時有許多國君都很注意學習。如: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在這裏,師曠勸七十歲的晉平公點燈夜讀,拚命搶時間,爭取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至於繼續浪費,這種精神多麼可貴啊!
《北史》《呂思禮傳》記述這個北周大政治家生平勤學的情形是:
“雖務兼軍國,而手不釋卷。晝理政事,夜即讀書,令蒼頭執燭,燭燼夜有數升。”
光是燭灰一夜就有幾升之多,可見他夜讀何等勤奮了。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為什麼古人對於夜晚的時間都這樣重視,不肯輕輕放過呢?我認為這就是他們對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嚴肅認真態度,這正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
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時間,向讀者同誌們做這樣的談話,目的也不過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這三分之一的生命,使大家在整天的勞動、工作以後,以輕鬆的心情,領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