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關於測謊術的介紹中,我們已經了解到測謊術並不是完美的。要提高測謊術的測試準確率,收到更好的測試效果,在具體的運用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作為測謊者,不僅要在日常交往的情形下依據種種行為痕跡進行判斷,還要在測謊器測驗條件下依據記錄圖表進行判斷,但都難免不犯錯誤。這種錯誤無非兩類,一是不相信真話,即把對方所講的真話誤認為是謊話;另一是相信謊話,即把對方所說的謊話誤認為是真話。這兩類錯誤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或使自己遭受損失和危險,或使對方遭受懷疑和傷害。因此,分析其成因進而預防這兩類錯誤的發生是極為必要的。
造成測謊犯錯的原因很多,就依據行為痕跡和測謊器結果而進行的判斷而言,主要涉及以下三個因素。
第一節 未知因素容易讓你走彎路
一般來說,幾乎每一個測謊者都對怎樣從麵部表情、聲調、言辭、身體動作中察覺說謊痕跡有一定的經驗,並根據這個經驗形成自己判斷謊言的標準。然而,在實際測謊過程中,大部分人往往沒有考慮到說謊痕跡的標準並不是人人都完全一樣,而是十分複雜的,測謊者的判斷標準可能隻適用於一部分人而不適用於另一部分人。
就測謊過程中測謊者相信謊話的錯誤類型來說,沒有哪種說謊痕跡是必定會流露出來的,所以測謊者沒有發現說謊的痕跡並不能說明對方是誠實的,因為許多老練的說謊者是極其擅長於自我控製的。
就測謊過程中不相信真話的錯誤類型而言,即使對方流露出了說謊的痕跡,也有可能是緣於說謊以外的原因。比如說,有些人的行為舉止帶有明顯的個性特色,或其表達方式明顯與別人不同,具體表現為說話時常停頓,有時停得長,有時停得短;說話老是出錯;很少使用說明性手勢;說話不喜歡直截了當,總是拐彎抹角;不管內心有何感受,其麵部常流露出緊張之色;表情不對稱等。由於這些表現都異於常人,對多數人適用的判斷標準對他們卻不盡適用,以致常常造成測謊者的錯覺。
要減少由於未知因素所造成的錯誤,測謊者必須了解對方平時的行為舉止,以便與其被懷疑時的行為舉止進行比較。當測謊者熟悉了對方日常的行為舉止之後,可能找到較為客觀的比較標準。不過,口誤、情緒激動的“宏論”以及象征性動作的失誤通常可以例外,它們與其他說謊痕跡不大一樣,不易受未知因素的局限,亦即隻要它們出現,測謊者一般可以不必考慮對方平時是否也這樣,或者說不需要有什麼特定的比較標準就可以作出對方在說謊的判斷。
第二節 先入為主歪曲你的判斷力
先入為主的觀念可以使測謊者的判斷力受到歪曲。測謊者如果事先就懷疑或認為被試者做了某種壞事,那麼他在測謊時所想的便是證明自己的懷疑,以致往往有意無意地選擇和解釋那些符合自己已有觀念的行為痕跡,甚至不知不覺地以歪曲客觀信息來迎合主觀觀念。這樣,就極易犯下不相信真情的錯誤。
我國古代有個“疑人偷斧”的故事。
一位農夫丟失了一把斧子,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於是注意觀察他的一舉一動,結果怎麼看都像是一副“做賊心虛”的模樣。後來,農夫找到了斧子,再看鄰居的兒子,又覺得他的言行舉止跟正常人沒什麼兩樣了。在這裏,鄰居的兒子的行為舉止並沒有變,所變化的隻是農夫找到斧子前後的主觀觀念。
FBI指出農夫先有了“疑人偷斧”的觀念或偏見,於是就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看待鄰居的兒子,似乎處處都能發現可資證明自己懷疑的“疑點”。找到斧子後,農夫的懷疑觀念或偏見不複存在了,於是也就看不見那些“疑點”了。可見,鄰居的兒子身上的疑點,正是農夫心中的懷疑觀念“投射”下去的。
人們在認識事物時都是帶有一定的心理傾向性的,總是有意無意地選擇接受那些與自己的已有觀念相符合的事物,同時忽略甚至排斥那些與自己的已有觀念小相符合的事物。即使對於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由於已有觀念的不同,也會得出不同的認識或解釋。測謊也不例外。在許多情況下,由於測謊者本身處於懷疑被欺騙的心理狀態之中,因而他往往會把欺騙作為解釋使他感到困惑不已的事情的合理原因。特別是那些生性多疑的人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