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天堂

□[中國]蘇滄桑

仰望蒼穹,常看見一朵雲,在陽光下輕輕飄著,美麗高潔、自由自在。

假如,所有的生命都能以這樣的形式存在,人間和天堂一定沒有什麼區別。

二十多年前的星空下,我坐在黑沙灘上,聽姨婆給我講七仙女的故事。

聽完後,我問:“姨婆,天堂是什麼?”

姨婆說:“是一個能使我們覺得特別幸福的地方吧。”

我又問:“天堂遠嗎?”

她想了想,說:“很近,你就是剛從那兒來到人世的。也很遠,很久以後,你還會回去的。”

我懂了,原來生命是一個以天堂為起點和終點的圓圈。在這個漫長的圓圈裏,我們永遠夠不著天堂,也就是說,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永遠無法體會到天堂的滋味,那種無與倫比的幸福的滋味。

所以,對我們而言,天堂是不存在的。

隻她將充滿希冀的目光轉向滾滾紅塵。地上走著的一個凡人,對應著天上的一朵雲。人和雲一樣,最初來自大地和海洋,最後重歸大地和海洋。不同的是,雲無心,雲悠哉遊哉,人有心,人便被無所不在、永無止境的種種欲望挑逗著,步履匆匆,鏗鏘堅定,卻從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在漫漫長路上,人與人爭鬥著,人向自然掠奪著,人跟命運抗爭著,人在欲望的溝壑裏掙紮著……在畫完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圓圈時,人帶著滿身的塵垢血腥回首往事,卻再也找不到最初的自己,才知快樂總是稍縱即逝,榮華富貴如過眼雲煙,心靈的空虛成了最後的、永遠的痛。

那麼,生有何歡?

於是,在黑夜與白晝的輪回裏,我無著無落的目光在蒼涼大地和茫茫蒼穹間緋徊了很久很久。終於有一天,我孤獨的心忽然被一縷聖潔的陽光照得通亮,高高的天際傳來一個聲音!一個未知之神的召喚!它說——

堅持,再堅持,你一定能保留一個獨立的精神世界,一個永不被紅塵沾染的角落。

從此,我在心裏為它樹起了一個神聖的祭壇,在任何時空裏,我便可以順著星光,或者風的衣角,走進一個無比平和安寧的世界——

那一刻,我坐在夜色的深處,空氣的懷裏,隻要一種簡簡單單的形式——看書,寫作,或者冥想,我便成了一個自己,一個真正的自己。那一刻,仿佛有無數隻溫柔的眼睛在字裏行間注視著我,如無數雙天使的羽翼嗬護著我。那一刻。我可以自由地往來於遠古和未來,可以任愛恨悲歡洶湧而來,可以關注人類命運,也可以隻傾情於一片落葉,一隻螞蟻……

當我將所有的感動,所有的真,所有的善,所有的美,用文字編織起來,我發現,那與生俱來、彌足珍貴的一切從未離開過我,那常被人們遺忘卻又被人們追尋的一切從未離開過我。

一個人,擁有了如此富有而瑰麗的精神世界,她便擁有了整個天堂。

這個人無意兜售自己,卻願意展覽一顆赤誠的心。就像一朵雲變成一滴雨的執著,哪怕僅僅隻有一顆塵土被它蕩滌,隻有一棵草為它感動,隻有一朵花為它開放,隻有一條河流記住它的名字。

我無怨無悔,因為我愛我所愛。還因為,我住在一個被人們叫做人間天堂的地方。如果我是英雄,便要創造更偉大的功業;如果我是學者,便要獲取更高的學問;如果我愛什麼人,便要大膽地告訴他。

人就這麼一輩子

□[中國台灣]劉墉

我常以“人就是這麼一輩子”這句話告誡自己並勸說朋友。這七個字,說來容易,聽來簡單,想起來卻很深沉。它能使我在軟弱時變得勇敢,驕傲時變得謙虛,頹廢時變得積極,痛苦時變得歡愉,對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稱它為“當頭棒喝”、“七字箴言”。

——我常想世間的勞苦愁煩、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的,不能消受的,不也就過這短短的幾十年就煙消雲散了嗎?若是如此,又有什麼解不開的呢?

人就這麼一輩子,想到這句話,如果我是英雄,便要創造更偉大的功業;如果我是學者,便要獲取更高的學問;如果我愛什麼人,便要大膽地告訴他。因為今日過去便不再來了;這一輩子過去,便什麼都消逝了。一本書未讀,一句話未講,便再也沒有機會了。這可珍惜的一輩子,我必須好好地把握它啊!

人就這麼一輩子,你可以積極地把握它;也可以淡然地麵對它。想不開時想想它,以求釋然吧!精神頹廢時想想它,以求感恩吧!因為不管怎樣,你總是很幸運地擁有這一輩子,不能白來這一遭啊!一個人不要限於仰觀詩人、聖者領空裏的光芒。應學會更多地發現和觀察自己心靈深處那一閃即逝的火花。

相信自己吧

□[美國]愛默生

天才從來都是相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內心深處所確認的東西眾人也會承認。盡管摩西、柏拉圖、彌爾頓的語言平易無奇,但他們蔑視書本教條,擺脫傳統習俗,說出他們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思想,這就是使他們成為偉人的原因之所在。一個人不要限於仰觀詩人、聖者領空裏的光芒。應學會更多地發現和觀察自己心靈深處那一閃即逝的火花,而可惜的是,人們總是不會留意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覺就把它們拋棄了,僅僅因為那是屬於自己的。

曾幾何時,我們看到了那些已被自己放棄的思想,不是在天才的著作裏嗎?於是它們被拾回,即便偉大的文學作品也沒有比這更深刻的教訓了。這些失而複得的思想警諭我們:在大眾之聲與我們相悖時,我們也應遵從自己確認的真理,樂於不作妥協。

相信時間和知識必將讓人們悟出這樣的道理:嫉妒乃無知,模仿即自殺;無論身居禍福,均應自我主宰;蘊藏於人身上的潛力是無盡的,他能勝任什麼事情,別人無法知曉,若不動手嚐試,他對自己的這種能力就一直蒙昧不察。

相信自己吧!這呼喚將震顫每一顆心靈。

偉人們向來如此,他們孩童般地向同時代的精英傾吐心聲,把自己的心智公之於眾,自本自為;從而出群拔萃。

但人們卻常因在自己的意識網中。一但成名,便受製於眾人的好惡,從此難免要取悅於人,再也不能把別人的感情置之度外了。

對外界的妥協態度,威脅了人們的自信。往往,你對自己往昔的言行且敬且畏,隻圖與之相協調,因為除了自己往昔的行為以外,再無其他數據可供別人來計算你的軌跡了,而辜負眾人又不是你所願意的。

但為什麼要轉目回眸,為什麼為了不與你在大庭廣眾下陳述過的觀點相抵觸,就拖著記憶的僵屍不放呢?假如那是你務須反駁的謬論,那又怎樣呢?其實,即便在純記憶的行為裏,你也不能隻單單依賴記憶力,而應該把往事擺在有目共睹的現在來判斷,從此以後不斷自贖自新,這才是真正的智慧之道。

欺下瞞上,獻媚取寵是小人的拿手好戲,它為渺小的政治家、哲學家和神學家所崇拜。我們今天應該確鑿地說出今天的想法,明天則應確鑿地說出明天的意見,即使它與今日之見截然相悖——“這樣做,難道你就不怕被誤解嗎?”——難道被誤解是如此不足取嗎?畢拉哥拉斯就曾被誤解,還有蘇格拉底、路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頓,還有古今每一個有血有肉的智慧精靈,他們誰未被誤解過?欲成為偉人,就不可避免地要被誤解。

人往往懦弱而愛抱歉;他不敢直說思想、願望,而是援引一些聖人智者的話語;麵對一片草葉或一朵鮮花,他也會抱愧負疚。他或為向往所耽,或為追憶所累;其實,一切美好東西的來原,了無規矩,殊不可知;你何必窺入軌轍,看人模樣,聽人命令,你的行為,你的思想、性格應全然新異。當我去世的時候,當我的軀體化為灰燼的時候,你啊,我摯愛的朋友,你啊,我深情、溫柔地愛過的人,你也許活得比我長久,請不要到我墳墓上去……那裏你將無事可做。

當我去世的時候

□[俄國]屠格涅夫

當我去世的時候,當我的軀體化為灰燼的時候,你啊,我摯愛的朋友,你啊,我深情、溫柔地愛過的人,你也許活得比我長久,請不要到我墳墓上去……那裏你將無事可做。

請別忘記我……但在日常的操勞、滿足、需要之中也別想起我……我不願妨礙你的生活,不願打擾你平靜的生活。但在獨處的時刻,當那種羞怯的、莫名的憂傷襲上你心頭的時候,請拿出一本我們心愛的書籍,從中找出那些篇頁和字句,還記得嗎,那些篇頁和字句常使我們共同流出甜蜜的無言之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