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王本來是一個買服裝的,原名叫王景山,後來喜歡上了石頭,因此就有了石王這個別稱。說起石王的別稱還有一段故事。
荊山山脈裏相傳有人拾到過玉石。於是,人們都瘋狂的到山裏找石頭,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他們看到不論什麼樣的石頭,都要去看一看,覺得不錯的就撿回家。
有一天,王景山撿到一塊石頭,重50斤,青灰色,呈橢圓形,表麵光滑,與眾不同的是在石頭的一麵自然生成了一個人物頭像,顏色是黑色的,格外引人注目,後經觀賞石專家鑒定,石頭上的人物圖像是天然形成的達摩麵壁像,仔細一看,惟妙惟肖。
在一次大型石頭展覽會上,這塊石頭被人出價100萬買走了。王景山因此成了百萬富翁,不再做服裝生意,改為專做石頭生意。他的石頭買出了天價,自然就有許多愛好者請他幫忙鑒定石頭,你可別說,凡是經過他鑒定的石頭,最後都買出了好價錢,少則幾百,多則幾萬,甚至上百萬。王景山因此名聲大起,於是便成了觀賞石專家,人送外號“石王”,以至於後來人們連他的真名也忘了。
石王喜歡石頭,荊山有的是石頭,人們在他的影響下更加瘋狂起來,都想天上掉餡餅,撿上一塊好石頭,一夜成為百萬富翁。在這種情況下,石王就勢成立了一個觀賞石協會,並和石頭愛好者開辦了一個觀賞石展覽中心,吸引了各地石商的加入。石王自然就成了該中心的顧問。許多買觀賞石的人都請他鑒定,也隻有經過他的鑒定,人們才會放心,以免上當受騙。事實也是這樣,隻要經過他鑒定的石頭,買主就都賺了錢,石王更出名了,成了當地的觀賞石鑒定權威。
石王成名後,也經常到石展買石頭,不過他的眼光很挑剔,一般石頭是看不上眼的,再加上他現在有幾百萬的資產,所以,他想做一樁大買賣,隻可惜沒發現好石頭。
有一天,一塊石頭吸引了石王的眼球。這塊石頭重100多斤,形如一鐵餅,表麵呈紅色,一麵有一人物頭像,就像一枚像章,頭像很清晰,短頭發根根豎起,“一”字形的胡須高高的翹起,石王仔細一看,這不是魯迅像嗎?他心裏一陣竊喜,這下我可發財了。石王不動聲色的與賣家商談價錢,這位賣家是本地一位石頭愛好者,他說石頭是在深山裏撿來的,他知道這石頭不一般,上麵的頭像是一代文學大師魯迅,所以他想賣個好價錢。最後經過討價還價,石王以150萬買下了這塊石頭,他高高興興地抱回家,準備在下一屆觀賞石展覽會上展出,再大賺一筆。
“八一”藝術節觀賞石展覽大會在省裏舉行,石王拿出心愛的石頭來參展。在展覽大會上,他的石頭確實吸引了不少觀賞石專家的目光,可經省觀賞石專家一鑒定,他這塊石頭是假的,魯迅頭像是人工刻上去的,所以,這塊石頭就一文不值了。石王開始不相信,又請了許多觀賞石專家鑒定,最後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這下讓石王傻了眼,他從一個百萬富翁一下子成了窮光蛋,別人知道這件事後,他的名聲也會一掃而光。石王沮喪之後,冷靜想了想,這事不能張揚出去,於是拿著石頭悄悄的回去了。
石王買的是塊假石,按理說可以找到賣家退貨,並且可以投訴他。但是石頭展覽中心形成了一個自己的潛規則,他們賣石頭不開票,不包退,不包換,他們是在賭石,願賭服輸,所以買者就沒有證據,你就無法退貨,更無法投訴。買石頭靠的是運氣,更主要的是你要懂石頭,不然就會上當受騙。
石王回來後,依然被人請來鑒定石頭。他也不動聲色,在盤算著如何挽回損失。幾天之後他終於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把那塊石頭放在展覽中心,請了一個人幫他出售,標價200萬。於是引來了人們的嘖嘖讚歎,但他們也隻能飽飽眼福,因為沒人能買得起。然而,有一位礦老板看上了這塊石頭,可他又怕上當受騙,隻好請石王來做鑒定,石王喜出望外,對石頭做了仔細的鑒定,最後得出結論,這是一塊好石頭,穩能賺錢。這讓礦老板吃了一顆定心丸,一番討價還價後以150萬成交。石王挽回了損失,也保住了名聲,他為這一招感到暗自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