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退居二線後,我便整理30多年來寫的電視解說詞,精選了有代表時代特色的作品,交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電視解說詞選》。
那年的秋天,我又回了一趟青海,看望了一些老同事,都已白發蒼蒼,有的已是廳級幹部。當年與我一起到柴達木盆地和玉樹牧區采訪的鄭好文,已是青海廣播電視廳副廳長兼電視台台長,李生文和任寶林都升為青海人民廣播電台台長和副台長,他們分別陪同我到青海湖、龍羊峽水電站和塔爾寺看了看。路上他們多次說道:“你當年假如不回山東的話,我們這個位置肯定是你的。”我說:“那可不一定,我的性格不適合當官,家族沒有傳給我那種特殊的基因,我一點兒都不羨慕當官,特別是基層的官。”
在青海尋蹤敘舊後,我便乘機從西寧直飛西藏拉薩,從空中鳥瞰柴達木盆地和青藏高原廣袤雪域,回想起當年無數次奔走在這片雪域聖地,感慨萬千。我從飛機舷窗俯視高原,哼吟出兩首長短句來,似詩像詞,格律尚需斟酌推敲,抄錄下來,以表當時的心情:
(一)、高原闊,盆地幽,莽莽昆侖映現在青海碧湖中;:草原廣,牧草壯,金銀灘頭群群牛羊伴駿馬馳騁。
遠望處,青藏鐵軌鋪天路,龍峽電壩索湖平。
晨曦裏,萬落千帳孤煙起,藏家風情正歡騰。
(二)、莫雲台,可可裏,冰融雪化三江溪;中華大水塔,澤惠中原與南亞。
憑誰問,堪回首!苦寒十年寫春秋,人健心靜事業通。
悵秋風,歎人生,自古多少悲情客,雪域佛聖度凡生;:朝聖問禪取經路,如今飛來一閑翁,恩怨滿懷湧,叩拜布達拉神靈和佛祖。
到了拉薩後,便以虔誠的心朝拜了布達拉宮和大昭寺的諸位菩薩,閑逛了八廓街,第三天便乘機經成都去了昆明,遊玩了幾天後返回了煙台,結束了尋蹤故地之旅。
我們退居二線的幾位老主任,煙台電視台都為我們冠以業務指導的名義,並安排了兩間辦公室,還把我們的資曆輸入專家數據庫,定期邀請我們為台裏欄目和節目評審點評。蓬萊電視台和煙台廣播電視新聞學會還聘請我為他們的欄目和節目評審把關,評審季度和年度節目獎項。煙台大學還聘請我為兼職教授,頒發了正式聘任書。我在煙大人文學院和文經學院新聞係5個班,前後三屆授了4年電視新聞理論和實踐課。退休後,屈指算來已有十多年,看過的節目和評審過的欄目無數次,選出3篇在不同場合點評節目的發言稿,以便結束我《記憶巡蹤》的旅程。
點評之一:
盤點2006年度煙台電視新聞獎參評作品,特邀評委段玉家點評:2003和2004連續兩個年度,我參加過煙台市電視新聞作品評選活動,時隔兩年,又參加了2006年度全市兩級電視新聞作品、欄目評審活動。兩天中,觀摩了大家參評的49件電視新聞節目和十幾個電視欄目及25件紀實作品,還有31件創意公益廣告和電視商業廣告作品,使我再次有機會係統觀摩、了解全市兩級電視主流媒體的欄目概貌和節目錄製水平。借此機會,向在座的領導和同仁們道一聲:大家辛苦了,祝賀你們的節目越來越好,獲得了各種新聞作品獎項。
縱觀參評的電視作品和欄目,給我強烈的感受和印象是,煙台兩級14家電視媒體在經濟變革的時代和各種媒體競爭擠壓的環境中業已成熟。大家在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和民生政治、民生新聞風潮中,始終遵循弘揚主旋律和三貼近原則,及時整合設置頻道規模,優化頻道欄目,改版定位打造欄目品牌,突出節目和欄目個性,鼓勵創新創優,既繁榮了熒屏,又取得了社會和經濟效益。煙台各級電視媒體,在信息傳遞、引領輿論、監督社會中發揮了主要導向功能,為地域經濟發展和文明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業績。煙台各級電視人拚搏進取、求真務實、敢於為民說話的職業精神值得尊敬。
盤點和評審2006年度煙台兩級電視新聞參評作品,有很多可圈可點的足跡值得我們驕傲。其一,有些作品讓我們銘記:8月26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頭題《新興服務業為山東創造業添翼》,反映煙台市政府推動公共設計中心,幫助中小企業進行產品研發,帶動整體製造業發展的經驗,聞名全國;12月10日,中央電視台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係列報道頭題《山東龍口為農民搭建醫療保障體係》,再次展現了煙台電視媒體的實力,引領了全國輿論導向。還有很多重頭作品,經常出現在省和中央電視媒體的不同頻道欄目中。
其二,有些作品讓我們驕傲。例如《海陽奪得第三屆亞洲沙運會承辦權》、《招遠金業成功上市》、《龍口第一個海下挖煤自動化工作麵投產》、《長島開通陸島空救助通道》、《山東轎車首駛海外》、《台灣農民創業園落戶棲霞》、《海灣苦詣十年,終靠煙台港灣》、《煙大鐵路輪渡成功試運營》、《山東運動會在煙台開幕》。這些選題重大,都是煙台經濟運行中舉足輕重的熱點,能夠及時聚焦報道,值得喝彩。
其三,有些新聞人物,讓我們感動。候俊娟背母上大學;金世龍夫婦十五年如一日,嗬護弱智兄弟;蓬萊百家企業主捐資千萬反哺農村建設;徐法海義務捐資投資海上增殖放流;魯花董事長孫孟金,當選國家十大支農人物;白血病患者欒麗君轉捐十萬元善款;“傻大哥”打工修路;《男兒當自強》等節目中的人物,思想境界高尚,道德價值取向健康,是大眾的楷模,值得提倡宣傳。
其四,參評的電視消息、現場報道、係列報道、電視評論、電視專題和電視紀實片節目的看點、亮點很多。他們的共性是好看、深刻。這些閃爍亮點、耐看的節目,都觸及到人的心靈美的內涵,能感染和啟迪觀眾情感和思想。例如:《千裏尋親》、《真愛永恒》、《願世界沒有法官》、《三代守墓人,一諾千金》、《鄉間發明家》、《肖家溝的女當家》、《愛民法官陳波》、《老門的幸福生活》、《用生命歌唱》、《生命的路口》、《生命尋美之旅》、《讓第二次生命更精彩》、《2008,加油》。這些作品通過普通百姓悲歡離合的人生故事,用電視語言真實表述手法,再現了他們的心路情感曆程,揭示出一個個人物心靈美德和高尚情操,樹立起無數活生生的感人形象,讓觀眾產生審美共鳴,啟迪對生命意義的感悟和思考。
有亮點和看點的節目,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選題角度獨特新穎,引人入勝。如海陽台的《民告官,行政首長需到庭》、牟平台《運用加減法巧念土地經》、芝罘區的《垂釣者的訴說》、蓬萊台的《葡萄長廊裏的笑聲》、長島台的《漁家大嫂旅遊名片》,題目醒目新穎,耐嚼磨,有看頭。好的電視新聞作品,不僅內容感人題目亮麗,還要發揮電視多元要素敘事的特點,巧用畫麵、聲音、字幕、特技、圖表、音效、動漫等造型符號,謀局布篇架構節目結構,使節目有骨有肉,活靈活現,富有靈魂。如《男兒當自強》專題,在表現青年學生自強自立、艱苦奮鬥的精神風範時,巧用音樂元素,烘托升華了主題。《台灣農業園落戶棲霞》、《煙大鐵路輪渡成功試運營》、《運用加減法,巧念土地》等節目,都在聲畫並茂電視語言敘事的基礎上,恰如其分地運用了圖表及字幕畫麵,使節目敘事簡捷明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特別是龍口台的《為農民搭建起方便可行的醫療保障體係》,這條短消息充分發揮了電視雙通道、多元符號傳遞信息的優勢,用電視蒙太奇立體思維搭建節目框架:敘事、訪談、字幕、圖表合理調配運用,起承轉合得十分流暢明快。從一家一戶切入,以一人一戶的得失到惠及全市廣大農村受益,讓觀眾從看聽讀中,明白了這條新聞信息的價值內涵。還有萊山區的《夏訪新農村》係列報道,節目在新聞事件敘述清楚後,結尾處加上了記者感言。這些言簡意賅的感言,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把感性的新聞實踐,提升到理性感悟高度,值得肯定和借鑒。
有亮色和看點的優秀節目,都十分注意新聞事件的現場直觀報道效果。這些第一現場和第一時間的報道性節目,各台都運用現場報道方式進行傳遞,這是對的。因為現場報道是電視重要的新聞體裁,它是構成節目和欄目的基礎,也是多家電視媒體連線報道的重要形式,多錄製現場報道,能催生新型記者人才脫穎而出。這種符合時代要求的記者,要求有駕馭節目創意能力和臨場發揮的應變能力。從參評的現場報道節目比較看,萊州台的《黃渤海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儀式在萊州舉行》,棲霞台《化學品倉庫爆炸失火,消防官兵奮勇撲救》,電視中心的《直擊北極熊手術》等節目比較突出,報道者的臨場作用發揮得充分有力,始終如一,貫通引領全篇,記事件、抒情意、評事理絲絲入扣,情理兼顧,分寸節奏都掌握得張弛有度。
另外,一些社會民生新聞作品,采取主題事件化,人物故事化表敘手法,突破了新聞訪談模式,讓人愛看。例如萊陽台的《走進和諧》係列故事化新聞作品,直麵社會現實,貼近民生,從社會生活瑣事入手切進,濃縮成一個個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來弘揚健康的價值取向,很值得稱讚。
參評的評述性節目也很有看點。例如《煙台蘋果品牌憂思錄》、《如此檢疫合法嗎》和《一個網癮少女的悲劇》等作品,關注的話題都是煙台經濟運行和社會民生的事。節目編輯人員在紮實的采訪基礎上,通過調查理性思考,一邊理清事實,一邊夾敘夾議闡明自己的觀點,引領觀眾建設性思考。《如此檢疫合法嗎》不僅批評了隻收費不檢疫和執法形象不規範的弊端,也實事求是闡明依法收費的合理性,這種求真務實的作風和把話語權交給雙方當事者,一視同仁的采訪作風,標誌著媒體的公信力增強和拍攝人員水平的提高。記者的責任是客觀公正報道,不要去充當執法人員的形象。
再一看點是批評性節目,很有戰鬥力。如《關注經濟適用房》、萊陽台的《街道綠蔭樹木修剪變了味》、《垂釣者的訴說》、《福山石臼村汙染調查》等節目,充分發揮了電視媒體監督社會的功能。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事實準確、說辭有依有據,始終把握揚善懲惡,促進改革的建設性理念和目的。新聞界先輩鄒韜奮說過:“記者的使命就是說出真相。記者尋找真相、記錄真相、傳播真相,這天職不必論證,這榮譽無須加冕”。在變革的今天,記者的處境正在改善,假大空在逐步消失,輿論監督權利日益得到民眾和政府的認同支持。這是中國社會整體變革的一部分,也是新聞工作者持續爭取的成果。但是,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揭露醜惡、追求真實,某些領域和時候仍有強大阻力,所以記者窮追不舍的務實精神令人敬佩。福山區門樓鎮石臼村村民遭受煙台第二水泥廠汙染,長達10年之久卻遲遲得不到解決。記者排除了各種幹擾,進行了長達7個月的調查采訪,那一幅幅客觀真實的畫麵,受害村民血淚控訴的形象,病人呻吟的痛苦表情,新婚家庭破裂的細節展現,追究汙染源和當事人及幕後背景調查,都體現了記者為民說話、傳播真相的情感和勇氣。節目播出後,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反響,最終引起了煙台有關部門和福山區政府的重視,相信會逐步解決受害村民汙染問題。
參評的電視專題、長短紀錄片共20多部,是參評節目的重頭戲。題材內容主要是關注農村,關注貧困和弱勢邊緣群體的生存命運,體現人文關懷精神,佳作不少。表現手法多以訪談和紀實表述為主,也有故事化表述形式。少許作品大膽突破舊模式,讓主人翁麵對觀眾自我展現,用第一人稱敘事,十分生動。牟平台的《2008,加油》紀實短片,給人印象深刻。該片作者記錄了CCTV奧運舵手選拔活動參賽者趙翀,在80進20強之前回家3天的生活片段,反映了這項活動給平民參與者帶來的激情與活力,揭示了北京2008奧運會是全民奧運、希望奧運、人文奧運的深層意義。整檔節目活躍著一個宣傳奧運的少女形象,充分展現了她多才多藝的青春激情和主持風采;節目自始至終洋溢著輕鬆活潑的情調,顯得自然真誠。片尾著意連接這位青春少女宣傳奧運的激情工作場景,配上她自己原創歌曲,再度把節目娛悅情緒推向高潮。這部好看的短片,讓觀眾感受到了作者有特別的想法,有新的創作觀點和敘事方法,講故事的鏡頭語言功力厚實。
如果說“好看”是種種感性印象的不斷積累的話,那麼“深刻”就是錯綜複雜的理性思索。這種思索是由紀實片的豐富內涵引發的、推進的。這思索的過程,也是受眾萌發聯想和想象的過程。聯想越豐富,期待越急切,表明這部紀實片內涵越深刻。能引發觀眾審美聯想的紀實片很多,例如張揚笑對人生,昂揚向上精神的紀實片有《肖家溝的女當家》、《願世界沒有法官》、《我的鴕鳥寶貝》、《鄉間發明家》、《老門的幸福生活》、《真愛無敵》等;挽歌悲情的有《用生命歌唱》、《第二次生命更精彩》、《生命的路口》等。這些既好看又深刻的紀實片,雖然鏡頭對著的是芸芸眾生,演繹記錄他們的生存命運,但都離不開一個共同的關鍵詞,愛。愛祖國、愛人民、愛故土、愛家人,愛自己心上愛著的人,他們的愛都很實在,不空洞,很具體感人,所以讓人長久感動。因此,這些紀實片的編輯創作者也受人尊敬,因為他們用心良苦地將人間真情,也許是快感,也許是痛感演繹成紀實故事,升華成美感,獻給了觀眾。美學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在鑒賞美時,既包括喜劇,也包括悲劇。喜劇讓人喜和樂,悲劇讓人憂和哭。笑得痛快,哭得酣暢都是情感需求。藝術作品能讓人有笑和哭的情感發泄便是美。不同的讀者和觀眾根據個人的生活經曆,去補充那種生活空間,產生情感共鳴和聯想,就能達到審美目的。願我們編導們進一步深入生活,創意錄製出更有審美價值的紀實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