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上影流傳著趙丹“找婆婆”的故事:粉碎“四人幫”後趙丹很想在銀幕上塑造周恩來的形象,選題是南昌起義,便把江西省話劇團《八一風暴》的作者和導演請來,要在這台話劇的基礎上改編電影劇本。這是一部大戲,為了慎重,他和籌備組先後向10位老將軍請教。一位說,主要角色當然是周恩來,但也要表現朱德;一位說,南昌起義的主戰場是南昌,要突出武裝鬥爭,表現賀龍;一位說,描寫政治鬥爭的戲好看,武漢與南昌並重,同時表現劉少奇,就更新穎……10位將軍出了10個好主意,都有道理,都得尊重,隻是創作人員無所適從,籌備組隻好宣布解散。
遺憾的是,我在創作第7部電影劇本的時候遇上了同樣的難題。此片由瀟影籌拍,領導很重視,文化廳長、宣傳部長、省委書記親自看劇本,都作了指示,廠黨委開會討論,提意見,劇本改了又改,正式通過,發了稿費,成立籌備組,孰料此時更換廠長,又三換導演,重新討論劇本,先後提出修改意見者多達62人(我的筆記本上至今還有他們的大名)。我花費一年時間整整改寫10稿,廢寢忘食,也隻能越改越糟糕,籌備組宣布解散(其實,還是初稿比較好些,拿去拍了電視劇)。
我不相信,這62位婆婆(也有的是大姑子小姑子)全都比我會寫劇本?如果真是這樣,您自己寫一個好啦,何必叫我來活受罪呢!經過這次“觸電”的嚴重教訓,我終於有了覺悟,回過頭來寫小說,並發表短文宣布《跟電影離婚》。
如果這隻是我一個人的教訓,那就無須舊事重提了。據我所知,僅北京作協的專業作家當中,就有20來人曾經“觸電”,隻不過他們比我覺悟得早,“跟電影離婚”比較果斷而已。
為什麼談到果斷?因為咱中國人喜歡“勸合不勸離”。電影界的朋友沒少勸我,“你的劇本成活率夠高的啦!”“憑良心說,你還是個幸運兒哩。”“改行寫小說,就那麼容易?”“還是當兩棲動物好!為什麼輕易放棄陣地?”而我與電影也還是藕斷絲連,被勸得動了舊情時,又寫兩個劇本,隻有一個拍成電影,一個改拍電視劇。
不知為什麼,電視劇的婆婆少得多。也許因為它是個新興的劇種吧,發展迅猛,遍地開花,還沒有來得及給自己設置那麼多婆婆。而且它的觀眾麵遠遠超過了電影,於是我又寫篇短文《跟電視結婚》。當然,小說的婆婆最少,責編、主編,兩個人點頭即可發表,所以我仍然以小說創作為主。
前兩天有人約我寫一部“定向”電視劇(表現他那個行業的,他們投資)。談判當中,我向他吐露了對於婆婆的看法:從前的婆婆有權,現在的婆婆有錢,我輩編導人員既無權也無錢,當兒媳婦理所當然。請相信,鄙人絕對不是不要婆婆,而是害怕擁有多方麵、多層次、多元化、多樣化的婆婆們,尤其害怕婆婆們下達的指令性意見不一致。我隻希望能遇上一位敢拍板、敢擔責任的開明婆婆。這點私心,昭於天下,歡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