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羨慕蝸牛(2 / 2)

蝸居漏屋22年,伏床寫出百萬字。

其實,住房困難者何止我一人。著名作家蕭軍、駱賓基、王蒙……也是在走廊、陽台乃至儲藏室裏寫作的。我曾公開放話:有房就是娘,誰肯提供一房一桌一凳,我就為誰寫字。於是住遍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長沙幾家電影廠的招待所。從元旦前到春節後,這仨月我總是住到外邊,日之躲年,避免應酬,集中時間寫劇本,報效房東,4年他們拍攝了我的7部影片,兩相情願。

敬愛的鄧小平同誌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說,他願當“後勤部長”,大力改善知識分子的工作生活條件,解除大家的後顧之憂。這話令人深深感動。雖然我清楚地知道,住房是個積累多年的老大難問題,個人不能著急,但是總算有了盼頭。1983年文聯組織作家討論“異化”和“人道主義”,要求每人必須發言。我隻好說,“孩子養大了變成狼,就是異化吧?人道主義太寬泛,不過,誰要是到我家去看看,至少可以明白什麼是不人道。”文聯黨組書記陳模同誌當天就到我家看了一趟,立即決定分給我一套小單元樓房,28平方米,居住麵積陡然擴大一倍。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買來一張書桌,還給親朋好友發了幾份電報,絕對真實的電文如下:趙大年52歲進入了有桌階級。

改革開放新時期,經濟起飛,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先一步富裕起來的沿海地區,農舍小洋樓如雨後春筍般地興建起來。說實話,我對住房很敏感,每次外出采訪,都留心觀察民居。當我初次看到深圳的漁民新村(鄧小平同誌也來看過,還表揚了他們)、上海馬陸、山東牟平、浙江蕭山、江蘇張家港和新壩、京郊大稿村和韓村河這些寬敞漂亮的農舍小洋樓,真比自己住上新房還高興啊。因為這是一個農業大國開始富強的標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這句新農諺也許並不全麵,卻很實在。而中國人民在短短的20年裏基本達到小康水平,也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奇跡呀!城市裏拆舊房建新房,困難多一些。國家大力興建宿舍,居民樓也成群成片拔地而起,我們都是受益者。文聯又兩次給我調整住房,現在是三口入住三室一廳,還有廚房、衛生間、儲藏室、陽台,天然氣、暖氣、空調、熱水。許多文友圖個清靜,在郊區買了農舍或別墅,自己開車常來常往,真是換了人間。“安居樂業不可分,妄分甲乙近愚庸”,這是我被迫“學習王國福”的心得,當時隻能悄悄寫進日記裏,現在可以公開了,因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千年夢想正在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