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於以上諸多原因,使得社會各階層,包括資產階級的各階層,普遍產生了“非袁不可”的心理。
第三,帝國主義對袁世凱的支持,是孫中山讓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袁世凱與孫中山之間,帝國主義與資產階級,其選擇是一致的,那就是擁袁棄孫。辛亥革命後,大多數革命黨人並不認識帝國主義真麵目,以為中國的積弱隻是因為清政府的昏庸腐敗,隻要把它推翻了,中國就會逐步走上獨立富強的道路,甚至天真地認為他們既是資產階級革命,是以西方為榜樣的,可能會得到西方國家的援助,所以革命起來後總是小心翼翼地避免觸動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既得利益。他們在對外宣言中,宣布承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間所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繼續償付賠款和外債,企圖以此來換取帝國主義對革命的同情和對革命政府的承認,隻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中國的根本問題便可解決,殊不知那是革命黨人一廂情願的事。在武昌起義的槍炮聲中,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為維護自己的侵華權益,帝國主義在“嚴守中立”的偽裝下,一方麵,不斷在軍事、經濟、外交上向革命黨人施加壓力,逼迫革命黨人妥協;另一方麵,支持袁世凱當政,特別是在外交方麵。英國外交大臣葛壘說:“我們對於袁世凱懷有極友好的感情和尊敬。我們希望出現一個政府,有充足的力量可以無所偏倚地對待各國,並能維持國內秩序以及革命後發展對華貿易的有利條件。這樣的政府將獲得我們所能給予的一切外交援助。”他們積極策劃南北和談,提出所謂“非正式照會”,逼迫南方向袁世凱妥協。
帝國主義看中的是袁世凱,把他作為自己在中國的代理人,對袁竭力支持,而對革命黨人施加壓力。英、美、德、日各國軍艦駛進長江,耀武揚威,俄國軍隊集結於我東北北部,日本軍隊在我國東北南部、內蒙東部蠢蠢欲動;外交上,帝國主義國家不承認孫中山的南京臨時政府;輿論上,帝國主義報紙顛倒黑白,對革命派橫加指責;財政上,帝國主義加緊對南京政府實行經濟封鎖,海關稅收分文不給,致使南京臨時政府財政十分困難。
1911年12月20日舉行的“南北議和”的過程,也就是袁世凱竊取臨時大總統席位的過程。這個“議和”一開始就是袁世凱與英國公使朱爾典約同德、日、俄、美五國代表密商後、由英駐漢口總領事傳話,向各省都督代表提出來的。帝國主義不僅在整個議和過程中為袁世凱密謀策劃,而且公開告訴革命黨人,隻有讓袁世凱當選大總統才能得到他們的認可。為了避免帝國主義的幹涉,革命黨人自然隻有趕緊讓袁世凱出來做總統,以便盡快結束“戰亂”。
孫中山“讓位”於袁世凱,將政權拱手讓出,使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遭受了嚴重的挫折,給革命造成極大的危害。孫中山在“讓位”的過程中對袁世凱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鬥爭,雖然不是無益的,但所采取的防範袁世凱危害民國的措施,則無濟於事。辛亥革命的果實最終被袁世凱所竊取,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獨裁統治又在中國開始建立起來,“中華民國”成了一塊空招牌。這在曆史上一直被人們認為是一大憾事,在令人惋惜的同時,也使人們認識到:革命不會一蹴而就,在通往民主的道路上也必將充滿了坎坷和泥濘。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需要人們進行前赴後繼的努力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