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兵法韜略研究甚深的毛澤東曾說過:“《老子》是一部兵書”。
我們都知道,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他沒有帶過兵,更沒有打過仗,甚至連服過兵役的記載都沒有,其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經》)中與用兵有關的論述也是寥寥數語。那麼,毛澤東為何說《老子》是一部兵書呢?
毛澤東在學生時代就讀過《老子》。據他的同學蕭子升在《我和毛澤東的一段曲折經曆》中回憶說,他與毛澤東在“遊學”過程中與拜訪的劉翰林和山寺方丈都談及了孔子和老子,可見毛澤東早年對老子就很熟悉。在他的讀書筆記《講堂錄》(《講堂錄》是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的課堂筆記,共47頁,一萬多字,字全部為毛澤東用“蘭亭體”小楷字書寫而成)中,便記有“《老子》: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作的,最好的《莊子》注是郭象作的。”
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在談到戰略退卻時寫道:
“關於喪失土地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隻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原則。如果我們喪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戰勝敵人,加恢複土地,再擴大土地,還是賺錢生意的。”
這裏,毛澤東就是運用了老子“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喪失是為了取得,退卻是為了前進,毛澤東對老子辯證法的運用已臻於化境。《老子》三十六章雲:“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於弱勢、靜態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誇張發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老子對戰爭辯證法闡述得確實非常深刻。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還說:“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製人,因而取勝的”。老子欣賞水的品性,雲:“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如同水的性格一樣以柔克剛、以弱勝強、避其鋒芒、迂回曲折、後發製人。老子又雲“致虛極守靜篤”、“清靜為天下正”。這種心靜意專、以靜製動、以逸待勞的觀點,亦是毛澤東這樣的兵家所看重的。如毛澤東推崇的齊魯長勺之戰,魯國軍隊即是以靜逸待疲憊之敵,“齊人三鼓”後已是“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魯國軍隊一鼓作氣大勝齊國軍隊。
1945年,毛澤東在為“七大”作總結時談到麵臨的困難和應付的方針,說:“我曾經同國民黨的聯絡參謀講過,我們的原則是三條,第一條不打第一槍。《老子》上講‘不為天下先’,我們不先發製人,而是後發製人。”這裏的意思也就是先棄後取、先退後進、先讓後爭,采取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策略。實踐證明這個戰略決策是非常富有遠見的。
1949年8月,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針對當時美國企圖對剛誕生的新中國搞封鎖,義正辭嚴地說:“多一點困難怕什麼。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而且實行叫我們死。……在過去三年內,殺死了數百萬中國人,現在這種情況已近尾聲了,他們打了敗仗了,不是他們殺過來而是我們殺過去了,他們快要完蛋了。留給我們多少一點困難,但是比起過去三年來已經鬆了一口氣了。過去三年一關也闖過了,難道不能克服現在這點困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