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走出了哪些中共名將(3 / 3)

洪水,1906生,原名武元博,越南河內人,解放軍中唯一外籍將軍。兼有越南人民軍少將銜,是世界少有的兩國將軍。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廣州起義。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改名洪水。1932年,以師職幹部身份到瑞金紅校任教。1934年,在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同年參加長征。抗戰爆發後在山西、河北等地開展抗日工作。1945年回到越南,改名阮山,任軍區司令員,授少將軍銜。1950年再到中國,任中央統戰部越南科負責人。後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任中央軍委條令局副局長、《戰鬥訓練》雜誌社社長兼總編。1955年,被授予解放軍少將軍銜,1956年患癌症後回越南,在河內病逝,終年48歲,越南為他舉行了國葬。

郭化若,1904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毛澤東最早的軍事秘書之一,解放後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兵團政委、淞滬警備司令部司令員兼政委、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員兼政委、南京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1995年11月26日在北京逝世。

除了上述的外,四期生中的共產黨將領還有王世英、方之中、李天柱、李鳴珂、李運昌、李逸民、肖芳、季步高、胡陳傑、倪誌亮、唐天際、曹廣化等人。

黃埔五期中出了幾個重量級人物。

許光達,湖南長沙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將之一,建國後受命組建裝甲兵,任裝甲兵司令員,後兼任坦克學校校長和裝甲兵學院院長。

宋時輪,湖南醴陵人,建國後曾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副司令員兼第九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總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兼政委、軍事科學院院長兼書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張宗遜,陝西渭南人,建國後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總後勤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陶鑄,湖南祁陽人,建國後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兼中央宣傳部部長、政治局常委。1967年1月遭江青等人誣陷,受到殘酷迫害,1969年11月30日逝世於合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

趙尚誌,北滿抗聯的靈魂人物,與楊靖宇有“南楊北趙”之稱。日將岡村寧次在東北時數次對趙加以圍捕而不果,將其寫入自傳中。趙尚誌對敵作戰英勇,卻被自己的中央兩次開除黨籍,直到犧牲四十年後才得以平反昭雪,鄂豫皖蘇區的最早創建者之一。

五期中還出過解放軍上將楊至成和中將譚希林。

黃埔六期中出過郭天民(上將)、王諍(中將)、張開荊(少將)等解放軍將領。在高級班中有兩個著名人物,一個是黃公略,毛澤東最器重的紅軍將領之一,將其寫入詩詞中。另一個是賀國中,彭德懷的得力幹將,紅五軍中最早的幾個黨員之一。賀作戰勇猛頑強,為廣大將士愛戴,被譽為“虎將”。

黃埔在武漢辦過分校,同樣出了一些著名的共產黨將領:張子清、王良、羅瑞卿、遊曦、周維炯、鄧萍、程子華、段玉林、趙一曼、陳伯鈞(上將)、徐彥剛、胡筠、劉型、李青雲、李超時、張赤男、張友清等。

其中,遊曦、趙一曼、胡筠還是三位巾幗英雄。

遊曦,廣州起義著名女英雄。帶領一班女兵與敵巷戰,因寡不敵眾全部犧牲。遊曦也血灑疆場,年僅19歲。

趙一曼,四川宜賓人,原姓李,抗聯中的著名女英雄,任抗聯第三軍第二團政委。在吉林珠河戰鬥中受傷被俘。在入院療傷時說服護士韓勇義及看守,雇馬車偷偷逃離。因馬車速度慢,在離遊擊區僅二十裏時被日軍追上,不久英勇犧牲。死後長時期身份不明,後在同學羅瑞卿幫助下,終於明確了真實身份。

胡筠,雙槍女將,極為能幹,平江地區蘇維埃主席,彭德懷當時是她手下的委員。後在肅反運動中,一代女傑胡筠被冤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