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三番五次地請張文遠發揚風格,無私捐款,鎮長也真有些為難,不好啟齒。所以見麵之後,抽煙、喝茶、聊天、閑諞,隻是不好意思開口。張文遠見狀,知道領導來意,便主動問道:
“領導今天前來,有啥指示,就請直說吧。”
鎮長苦苦一笑,這才吞吞吐吐地說:“無事不登三寶殿。你知道,這次街道的排水工程,按照市上的要求,設計能力要保證百年一遇的大水排流需要,總計投資……”
張文遠笑了,說:“這些情況我都知道,你就提上斧頭給肉上砍,需要奶粉廠拿出多少錢?”
鎮長也笑了,說:“集資捐款是自願的,哪能給你老兄下任務呀!”鎮長又抽出一支煙,在手裏撚著:“你就結合廠裏的實際情況,三萬兩萬不少,十萬八萬不多。”
張文遠想了想,說:“不說咧,我們拿五萬!”
鎮長一聽,激動地拉著張文遠的手,說:“還是你老兄識大體,顧大局,精神可貴姿態高呀!謝謝你對鎮上工作的大力支持。”
“甭戴二尺五了。”張文遠誠懇而嚴肅地說,“公益事業是為群眾造福,我們堅決支持。但是你知道,奶粉廠雖然效益不錯,但還要擴大再生產,還要大量投資。不投資,就缺乏競爭力,就會被市場擠垮!而且,這每一分錢,都是職工們用血汗換來的。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一樣,也是‘粒粒皆辛苦’呀!所以,我相信鎮上會十分珍惜這筆捐款,把錢都能用在正事上,發揮它真正為民造福的作用。”
“你這盡管放心。”鎮長誠懇地說,“我們實施的是陽光執政,特別是在經濟開支上,要有透明度。一分錢一個窩兒,堅決實行一支筆審批製度,並且張榜公布,決不亂花亂支。”
張文遠更關心扶貧幫困工作,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貧困學生。為此,他奉獻愛心,幫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2005年11月,他先後給陝北地區和山西石樓縣等地奶戶中的貧困學生送去了價值數萬元的桌凳、書包、被褥等。當他親手把這些東西交給困難學生時,不少學生和學生家長被感動得熱淚長流。一位老大娘拉著她的孫兒說:
“張總呀,你真是個好心人呀!不是你,我孫兒隻有失學了。我們家裏太窮,上不起學,娃苦,他大他媽也苦,我也恨我沒有本事,拿不出錢來。這下好了,有你的幫助,娃又能安心上學了,你真是我們的恩人呀!”說著,就要給張文遠跪下去。張文遠見狀,連忙扶住老人,心裏酸酸的,噙著眼淚,說:“老人家,你別這麼說了。幫貧扶困,是我們的義務,也是我們的責任。不瞞你老說,我小時候就是因為家裏太窮,上初中的時候就輟學了。每想到這些,我就傷心,就悔恨。所以,我們要竭盡全力,決不能讓孩子們再失去上學的機會呀!”
“對對!”老太太拉過孫兒,向孩子說道:“你聽到沒有?不是你張爺爺,你就永遠失去了念書的機會。今後一定要好好學習,用優異的學習成績報答張總的恩情。”
孩子很聰明,那雙明亮的眼睛裏透露出對張總的感激之情和堅定的目光。望著張文遠,他說:“謝謝張爺爺,我一定努力學習,不辜負您的希望。”
張文遠一把拉過孩子,緊緊地抱在懷裏,動情地說:“我信,我信。你將來一定會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材。”
愛心,在這裏閃光。
奉獻,在這裏結果。
張文遠說,掙錢就是為了奉獻。
奉獻,這是一個偉大而又閃光的名詞,它蘊涵著深厚的人文感情和助人為樂的民族傳統。有了錢的張文遠樂於奉獻,就是在他事業的起步之初,依然囊中羞澀的20世紀80年代,奉獻這個詞兒,便在他的心中開始紮根、發芽,並開花和結果了。
1987年,店張鎮政府和興平乳品廠廠長張文遠簽訂了一份承包經營合同,根據“包死基數,超利分紅”的原則,鎮政府確定當年的承包基數為9.5萬元。張文遠艱苦奮鬥,狠抓經營管理,努力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采取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辦法,層層落實責任,使當時僅有61人的鄉鎮小廠,全年實現利潤27.5萬元,生產奶粉325噸,被評為鹹陽市優質產品。按照年初合同細則規定,超過部分的10%獎給廠長。經過核算,張文遠應得紅利1.8萬元。但出人所料,張文遠領了獎金,卻從中拿出了9000元,用於廠裏的設備更新改造。消息傳開,全廠職工同聲讚揚。在1987年,9000元便可以在農村蓋起一座兩層小樓。他把這麼多錢無私奉獻給工廠,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當《陝西日報》記者采訪他時,他說:“沒有企業,別說獎金,連一分錢的工資也沒有!正因為企業發展了,我才獲得了獎勵。現在,我又回報社會,回報企業,就是為了企業的更大發展。所以,個人與企業是魚水關係,是相輔相成、互相依賴而又互相受益的。從另一個角度上講,如果隻求索取,企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最終將會枯竭。隻有奉獻,企業才會更加壯大,才會永遠興旺發達。”2007年,在揮師西進中連創佳績,投資巨大的張文遠,還在考慮如何將慈善和捐助社會公益事業製度化、經常化的問題。筆者相信,在企業效益進一步提高的同時,凱達股份有限公司在慈善事業上,也將會有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