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藥物脫色與增色美容術(1 / 2)

藥物脫色術:皮膚顏色改變,或色素加深皮膚變黑,或色素脫失皮膚變白,影響皮膚的美容問題,引起精神上的負擔,如何使黑色的皮膚脫色增白,或使變白的皮膚色素再現,恢複正常的膚色,已成為皮膚科學工作者及醫學美容專家們工作的熱點之一。

正常皮膚的顏色主要取決於皮膚內黑素的含量,其次還受到皮膚的厚薄,特別是角質層和顆粒層的厚薄,以及真皮乳頭血管供應狀況的影響。若因各種原因使黑素含量增多或減少超出正常範圍,即出現皮膚顏色異常,如常見的黃褐斑即屬於麵部黑變病的一種。此外,還有黑變病、焦油黑變病、皮膚異色症、麵頸毛囊性紅斑黑變病等。這類疾病的病理改變,並非黑素細胞數目的改變,主要為黑素細胞的活性增強或黑素顆粒轉移增加,使表皮中色素過度沉著;真皮中噬黑素細胞內外也有較多的黑素顆粒。在臨床上多數黃褐斑的出現與女性妊娠或口服避孕藥丸有關;在日曬較強的季竹或地區黃褐斑較多見,提示日光是一促發因素。下麵即以黃褐斑為例,介紹一些藥物增白劑,作為可供使用的脫色技術。

近年來國內先後報告過用維生素C以及壬二酸、曲酸、卞胱氨酸、胱氨酸、膠體硫黃、含汞製劑、過氧化物、氫醌等用作增白劑。某些藥物或因其性質不穩定,或因其毒副反應而未獲十分滿意的效果。目前國內外都在積極開發新的增白

劑,並對以往使用過的某些藥物的衍生物進行研究,目的為加強對皮膚的滲透性,對光的穩定性,減少其致敏和毒副反應。根據近年數次國內皮膚美容會議的介紹交流,結合有關資料,列舉下列新研究的皮膚增自劑。

維生素C脂肪酸酯複合物:維生素C通過氧化還原作用,使皮膚細胞呼吸加速,通過色素的還原使皮膚增白。但維生素C易受光、熱、氧、金屬離子、PH值等的變化而分解。為了保持維生素C的氧化還原作用,同時使其穩定性提高,近年來已進一步研究出維生素C脂肪酸酯。

黃酮醇類:80年代中期日本在開發天然物質作增白劑中,選用了黃酮醇。它能阻礙存在於人體皮膚內的酪氨酸酶活性,具有抑製黑素生成作用的同時,還有極好的吸收紫外線作用。對PH值、熱的穩定性好。油溶性有利皮膚吸收,無刺激作用。可製成化妝水、磨麵霜、麵膜、冷霜等。

半胱氨酸烷棊酯二羧酸鹽:它是半胱氨酸的衍生物,用作增白劑與化妝品基質混合,塗布皮膚易被吸收。有顯著抑製黑素生成能力,臨床總有效率在84%以上,可製成油劑、乳劑。

曲酸酯:利用母體結構由曲酸進一步製成它的酯類化合物,以作為新型增白劑。曲酸本身是酪氨酸酶的強力阻礙劑,但它穩定性差,皮膚吸收不滿意。製出的新型衍生物製劑性能優良,臨床試用有效率80%,劑型有洗劑、奶液、麵膜、霜劑等。

直鏈脂肪酸單酯或雙酯:我國報道過的壬二酸是其中的一個簡單式,以甲酯效果最佳。臨床有效率達80%~95%,劑型有乳劑、霜劑、油劑、麵膜、香粉蜜等。

氫醌酯:化學名又稱對苯二酚,長期以來作為漂白劑沿用,許多報告認為大量應用氫醌對皮膚有中素、萎縮現象,它本身對光、氧、PH值均不穩定。目前開發了氫醌酯,作用較氫醌強8~10倍,穩定性好,長期使用無副反應,皮膚吸收這類酯後,經生化水解而起脫色作用。國內如新疆報道已合成和使用對苯二酚單丙酸酯,用於黃褐斑優於氫醌的效果,可製成乳劑、油劑、霜劑等。

中藥製劑:據資料介紹,對一大批中藥進行提取,做漂白試驗,初步證明有些具有一定的增白作用,如紅茶、綠茶、牡丹皮、連翹、槐花等。方劑如葛根紅花湯、瀉心湯等。近年有學者初步觀察萬年青溶液有脫色作用,而對白癜風尚能出現增色效果,似呈雙相作用,這是很少見的臨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