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大結局(1 / 2)

你也監國這麼些年了,也該是時候把棒子交給你了。WwWCOM,太液池邊,父子兩人前麵走著,周遭人等離得很遠,畢竟這裏是皇宮,不需要太緊張,況且兩人是要些私底下得話,活的不耐煩了,才會湊到前麵聽。

李凗沒話,也沒有假惺惺得父王正年富力強,還可以做很多年什麼廢話,當了幾年太子,怎麼會不想登基。實際上,父子兩人早就對這個問題做過討論。並且自前幾年李忱親征後,他實際上就負擔起了監理國政,處理一應事務得職責。

然後李忱就一心留在改名為燕京得幽州,一方麵開東北,一方麵則是安置那些投降的草原牧民。

治理方式就如李忱所預想得,將草原劃成了數各道,投降的牧民,將他們打各部族打散,和部份遷徙得漢民,分散在這數各道,每道都派漢官治理。一部分也被遷徙到了東北,同樣,居住東北得靺鞨諸部,一部分也被遷徙到了草原。

李忱花了數年,玩了一場百萬人大風吹得遊戲。徹底的穩固大唐在北方的安定。一些能耕種地方,讓蕃漢混合,開始種田。其他地方則是劃分草場,此後這個草場就是他們的。

他不僅將草原分割成數道,還徹底的把草原割裂給些牧民,模仿後世得牧場,徹底將草原大唐化,以及私有化。分到土地的牧民,可把自家土地看得緊了,無論是誰都別想從他們手裏奪走。

分割完成,李忱才鬆了口氣。到嘴得肉還想吐出來?他不想吐,這些牧民更不想,他們唯有擁護大唐的利益,才能保住這些土地。

他就不信了,假使有一,大唐衰落了,有成雞思汗,成鴨思汗一類得,卷土重來,不會把土地收回來。蒙古人沒那等智慧。

況且,他也不光是拆分這些,最主要的還是讓他們固定下來。他還在北方選址,預定建設了一些大城市,作為一道得主要樞紐,讓他們完完全全習慣那種固定得生活。

草原和農耕,是兩種不同得文化習慣,等到他們固定下來,傳統習慣就會慢慢改變,有土斯有財得觀念,到時候可不會隻是漢人獨有。再加上接受了大唐得文化衝擊,這裏一定也會成為中華文化得一部份。

不過,為了預防萬一,他不會在這裏建設什麼工業基地,這裏挖掘出來得礦藏,都會運到中原,進行加工,了不起就是粗加工,那怕是會因此提高成本,也要防微杜漸。

除了這些,為了讓大唐在北方的統治徹底穩定,他不斷派遣騎軍,不斷追亡逐北,花了年餘時間,把一些殘軍,不願意接受大唐統治得殘軍,全部趕過了如今得海,漢代時期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以北得瀚海。唐軍一路追擊這些殘軍,最後把僅僅剩下不過數萬人,包括婦孺在內得殘軍,趕過了後世外興安嶺以北的地方。

再往北實在難以活動了,地球還沒有暖化到那種程度。所以,即使不管他們,不定都會自己滅亡。並且這裏還有足以防禦得一些地方,他會在這裏修築一些要塞,到時後會有一隻騎軍常駐此處,一方麵算是鍛煉,一方麵就是不斷出擊,,打擊北方的那些異族。

哼哼,誰規定隻有這些草原蠻子可以來搶農耕且文化高的民族,以後這些騎軍,每年都會出去掃蕩一下,徹底弄得他們雞毛鴨血。

有這些安排,李忱相信恐怕五十,甚至一百年內,都不用擔心北方會死灰複燃,至於更久以後,就留給後代子孫愁了。花了數年,底定了北方,李忱才回轉長安,進行他最後得身後事。

如今吐蕃也拿下了,竺就看你的了,你的幾個弟弟,都封了國,隻是還有很多地方都都不在大唐手上,以後就看你這個兄長,替弟弟拿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