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忱,也不是完全蔑視文景之治,畢竟那個時候漢代確實需要休息,兩代皇帝,也做了很多事情。WwWCOM
隻是,李忱對那種倉庫裏堆滿糧食,堆到都爛掉了,財庫內得銅錢,堆積到用來串銅錢得繩子都腐朽,很不以為然。雖然沒有這些積累,漢武帝也無法做出巨大功業。
可是,唐玄宗,登基以後也沒什麼積累,登基以後就開始找財源,照樣開邊。唐初,唐太宗更是窘迫,照樣痛打了突厥。
那種累積,根本是一種浪費,不是什麼讓人羨慕的事情。無為而治,聽起來很不錯,讓百姓休息,減低征收賦稅,三十稅一,還讓徭役降低到兩年,甚至三年一次,對百姓來,確實是德政。
可是,那些積累,卻是沒必要得。先,倉庫積到那麼滿,糧食都爛掉了,為什麼不拿出來處理掉?拿來喂豬,拿來釀酒?
李忱就這麼做了。他登基以來,厘清賦稅,把額征收得部份,回歸正常。所謂額征收,就是那些原本用來儲備災荒得糧食,回複原本得用途。本來之前朝廷用度緊缺,這些都被征用了,也沒人在意。如今李忱算是把他正常化了,拿來狙擊那些刻意囤積糧食,哄抬物價奸商得糧草,就是常平倉。
不過,糧食堆久會壞,這是定律。所以,李忱規定了,倉庫每年清點,陳糧會拿出去賣掉,朝廷會公開拍賣,看你是拿去喂豬、雞,還是拿去釀酒。
此外,有緊急調用,也是從陳糧先處理。因為基本上屯得都是南洋來的大米,所以以三年為限,過就要處理掉。
此外,還有錢,最重要得還是錢。李忱現在才有了些積累,當然不會存起來。糧食隻是個例子,李忱對那種得不屑是來自後世得政府。事實上,如果你對財政有足夠認識,也會跟李忱一樣,鄙視這種吝嗇得行為。
後世很多國家政府,都會舉債,即便有盈餘,也不會很多,更不會存起來。都會花出去。
錢是要花出去的,政府存下那麼多錢做什麼,你留一些是預備,存了這麼多,難道下無事了?
對,或許能存下那麼多,真的是下無事。可是現代政府,有因為下無事,就拚命存錢嗎?
錢是要花出去的,科技展要錢,軍備要錢,更重要得是,經濟建設要錢。試想,如果現代政府跟古代朝廷一個觀念,下人能吃飽飯,沒有戰爭,沒有災,就緊緊摳著每一分錢,會生什麼事?
誰來建設?沒有路,就沒有暢通得交通,沒有暢通得交通,哪來得商業達?此外,醫療問題,老人安養問題,你想像一下,要是政府啥都不管,就管收錢,管賑災,什麼建設都不做,一分一毫都死扣起來,會生什麼事。
他是不知道文景兩帝,有沒有修路,也許有,但是曆史上沒記載。隻是,即使不修路,能做的事情也太多了。
像李忱,現在有一點錢了,就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要普及醫療,這幾年不斷招收太醫院得學生,有一些可以開始實習了,李忱打算建設一些平價得藥局,一方麵給他們有實習機會,一方麵讓百姓看病可以便宜一些、方便一些。
李忱打算普及義務教育,希望有一能全麵實施義務教育,把唐代的識字率,提升到**十。最好是百分百,雖然那不太可能,可是人總要有目標。朝廷也要有目標。
還有他要修建灌溉溝渠,唐代關中地區,有兩條大型灌溉用的溝渠,一為龍渠,一為鄭白渠。鄭白渠是秦代鄭國渠,和漢代白渠得合稱,兩個溝渠合起來,可以灌溉大概八萬畝地。
可是,日積越累,早就慢慢不如當初得麵積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沿途被一些權貴,設立了水車,還不少水車。不管怎麼整治都沒用,即便三番兩次下令拆除,過沒多久又死灰複燃。
李忱整治了渭河河畔,密密麻麻得水車,後來才知道,這灌溉用的溝渠也是被嚴重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