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社日(1 / 2)

‘怎麼下雨啦,真是的。’,李忱帶領一行人,急忙衝進竹林裏麵。李忱費力得把驢車趕進入口,竹林裏麵雖然也在下雨,但是拿點東西遮一下,就不妨事了。

‘這雨下的,希望不會耽誤時間了。’,王二揭開驢車得垂簾,看著不斷飄落得細雨。幾個孩子倒是興高采烈,他們當今是郊遊了,實際賞也差不多吧。

那李忱和王二聊了許久,王二表示,她不是彭城人,家在河北。她是本會的人沒錯,但是主要工作是到處巡察,一方麵查驗個分社狀況,一方麵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王二生性好打抱不平,練得一身好武功,她真的拔出出來給李忱走了一圈,看得李忱眼花撩亂。

也就是這樣,才會剛好救了李忱。兩個鬼鬼祟祟得家夥,半夜出來埋東西,看過聽過太多得王二,馬上覺得這有問題。

‘社日?那是什?’講著講著,李忱道他開了一間大戲場,叫瓦舍,歡迎王二去看看,王二就,既然如此,便請李忱在社日時候,派人出來表演。

‘你不知道社日?”,王二吃驚,不過他總算是跟李忱認識比較多,沒忘記李忱對很多事情缺乏常識性,便開始介紹起來。

‘這是轉帖。’,啥轉貼?唐朝還沒有網路吧,怎麼就有轉貼了。拿過來一看,看到上麵寫著。

“座社局席轉抄帖社司轉帖右緣年支座設局席幸請諸公等帖至並限今月十日於節如蘭若門前取齊如若逾時不倒者罰酒一角全不到者罰酒半甕其帖地相分符不得停滯如滯帖者準條科罰帖周卻付本司用罰”底下是一堆人名。

‘看不懂…。’,這一串文子,單個拆開李忱都認識,連在一起就看不懂了。王二便解釋道,簡單來,是通知你社日得時間、地點,時間是本月十號,蘭若是佛寺。一定要來喔,遲到罰酒一角,不來就半甕。告訴你,帖看完馬上轉下一個,停在你手上太久,要處罰得。

下麵得名字是要轉給誰,原來是要轉得帖子,不是轉貼。不過看完轉帖,李忱還是沒有懂,什麼是社日,社司他有點懂了,就是負責社日舉辦得。

原來社日相當於,古代得豐收節,這是相當大的狂歡節。時間大體在收成之後。由各社舉辦。

而社呢?所謂社,本來是指土地。所謂江山社稷,江山很簡單理解,社是指土地,稷是農作物,看那禾字邊也差不多了解是什麼意思。

而到了唐代,出現了行的法,所以行,可以理解是一條條街道。在唐代,應該是賣一種東西得都聚集在一起,有點像我們後來的某某一條街,一條街嘛,就是行了。

到地方,就是社,這是結社得意思。是一種私底下得民間組織。通常勒,很多事情都不能一個人幹得。比方,今你家引水渠堵了,你自己挖開。可要是堵了一大段呢?你自己一個人搞?春播搞到秋收你都不見得弄得完。

像這類的事情很多,舉凡婚喪喜慶,農忙時互相幫忙,農耕時借用耕牛,都是需要調配,所以出現了社這樣的組織。比方,女人社,隻有農村女性可以加入得。渠人社,管水渠得。

此外,這各社得組織,已經不限於鄉村,城市也有。像什麼官品社,燃燈社、香水社之類得。大體上可以分兩類,其一是宗教方麵組織,舉凡營窟、造像、修寺、齋廟,這些活動,都要出錢出力。聽到這裏,李忱有點了然,因為王二,很多行、行頭,都是這類組織得成員。商人比較有錢嘛。

另外一類就是經濟組織,像渠人社,喪葬社。還有農民集資買牛得牛社,集資買來如何用?何時用,就靠這社分配。士兵集資買買得馬社。這兩種社,其實也是後來人區分得,在這個時代,並不明顯,王二所屬得就是一個燃燈社,但是什麼事情都包辦了。

社得管理機構,叫社司。而社日既然是豐收節,當然要舉辦些活動阿,李忱他們就是被請去搞活動得。

‘不管他了,我們上路吧,雨而已。’,李忱抬眼望,上雨連綿不斷,要停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了。今可是大家期待得豐收節呢,不要掃興了。想到這裏,李忱興致大起,催促大家上路,冷雨,怕什麼?到了地方,熱情得民眾自然會給他們好好招待。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仗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憑生料峭風寒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