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曹丕一見著甄夫人,他的刀提起來了,眼睛都直了。甄夫人太漂亮了,曹丕下不去手。曹丕當機立斷,把這甄氏夫人娶回家了。那時候曹丕還沒結婚,他娶了甄夫人做正房夫人。這麼一來,曹操不好意思了,他不能跟兒子搶媳婦,隻能聽之任之了。這也反映那個時代挺開放,不管什麼二婚三婚的,想娶就直接娶回來,而且爹與兒子之間不避諱。後來,宋明理學確立,儒家思想大行其道,中國人才變得保守了。
甄夫人跟曹丕結婚以後,覺得自個兒來路不是很正,是曹氏敵人袁紹的二兒媳婦兒。她為了鞏固自己的位置,就拚命巴結曹丕的母親卞夫人。公元216年,曹操帶兵打孫權,把曹丕的倆孩子,就是甄夫人生的倆孩子——一兒一女,給帶到身邊,讓他們去長見識。曹丕的母親卞夫人不放心這兩個孫子孫女,也跟著出征。他們在外麵打了一年仗回來,看到待在家裏的甄夫人,養得又白又胖的。當時,這個卞夫人心裏就不痛快了,她跟自己兒媳婦說,你有一年沒見著你的一兒一女了吧。他們出門在外,喝風餐露的,刀光劍影的,你不僅不惦記,還把自己養得白白胖胖的,這恐怕不對吧。婆婆這麼責難,甄夫人不好過這一關。但是她輕描淡寫就給化解了。“唉,媽,你看你把這事說過了。這倆孩子出去是出去了,可是是跟著自個兒奶奶出去的,我有什麼不放心呢?”這一說,老太太心裏高興了。所以你看,這個甄夫人說話很厲害。
可是這麼一個厲害角色,後來下場不好。曹丕稱帝之後,冊封皇後。本來應冊封先娶的甄夫人,可是這個時候,曹丕對這個甄夫人多少有點厭倦了。美味常吃不覺得香,天底下的媳婦兒再漂亮,在老公眼裏也一般。這時候,曹丕寵愛後來的郭皇後,這郭皇後人很聰明,為曹丕上位也出過主意。所以,曹丕就把郭夫人立為皇後。甄夫人不願意,抱怨。曹丕一看,賜你一杯酒吧。過去賜杯酒不是好事,裏頭有什麼鶴頂紅、孔雀膽的,把這喝下去,甄夫人就死了。
這是曆史上真實的甄夫人,但是三國裏麵沒有展開寫她。
《三國誌》裏麵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女人,有一個不能不提,那就是孫尚香。咱都知道,孫尚香是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了。孫尚香這名字是後來編戲的人給起的,他們還順道把大媒人喬閣老起名叫喬玄。其實《三國演義》裏頭根本就沒有喬玄、孫尚香的名字。孫尚香在《三國演義》裏叫孫仁,一點不像個女人的名。
曆史上真實的孫尚香其實沒有小說裏寫的這樣賢德,支持劉備幹大事業,願意追隨劉備一生。真實的孫尚香純粹是個政治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她不願意嫁給劉備。你想想,孫尚香嫁給劉備的時候,劉備已經五十有三,孫尚香才十九歲。孫尚香正當青春,而劉備是年過半百的糟老頭子了,她能願意嫁嗎?但是沒辦法,她自個兒哥哥孫權加上周瑜大都督讓她嫁她隻能嫁。
孫尚香開始對這事挺抵觸。《三國誌》裏寫倆人洞房花燭的時候,孫尚香手底下近百個丫鬟都配弓握刀,而弓上弦刀出鞘。《三國誌》有一句話說得很有意思,“備每入心常凜凜”。意思就是這劉備每一次到自己夫人這兒,心裏總哆嗦,害怕。
孫尚香跟著劉備到了荊州了,這個婚姻也就維持了兩年。之後,劉備帶兵打西蜀,走了,孫尚香自己留在荊州。孫權一看,趕緊派人把孫尚香弄回來,讓她捎帶著把阿鬥帶上當人質,想用阿鬥跟劉備換荊州。
為了奪回阿鬥,趙雲在江邊攔著,後來張飛來了。一個是我嫂子,一個是我侄子,你怎麼說帶走就帶走呢。最後,孫尚香自個兒回了東吳,孩子沒帶回去。這孫尚香回到江東,處境尷尬。江東人認為你是我敵人劉備的老婆;劉備方認為你是敵人的臥底,你來這兒想把孩子弄走。到此,兩邊都不拿她當自己人。飛禽不認他,走獸不認他,孫尚香成了蝙蝠了。老百姓也能琢磨這事,說,你看這孫夫人多可憐,才二十一,得自己過了,成小寡婦了。這是曆史上真實的孫尚香。
在三國年代,一個女人的命運完全取決於男人。而那時候男人不拿女人當回事——“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但是不論在那個時候還是我們今天,一個女人如果把自己的命運完全寄托到男人身上,恐怕她的下場好不到哪去。我想這個道理,不光是對三國那個時候,對我們今天一些女同誌也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三國誌》揭發《三國演義》
三國裏的這些人,像劉備、曹操等,如果咱們對比真實的曆史,比方說引用《三國誌》或者其他史料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他們與《三國演義》裏麵的形象差別很大。《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有虛構的,有言過其實的,有誇大其詞的,有用了曲筆的。時間長了,很多人錯誤以為自己看了《三國演義》就了解三國那段曆史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咱們都知道,劉備、關羽、張飛在張飛家後院的桃園裏麵磕頭,“不願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有沒有這回事呢?沒有。《三國誌》裏麵說到這三個人關係挺好,晚上睡覺都在一個床上,親得跟親兄弟似的。《三國誌》隻說了這些,根本沒提桃園三結義。再者,即使有三結義也不對,這哥兒仨裏關羽是老大。《三國誌》中記載,關羽出生於公元160年,劉備出生於公元161年。對照《三國誌》的記載,《三國演義》裏頭的毛病可大了去了。
頭一件事,溫酒斬華雄,是誰幹的呢?大家肯定都要說,關雲長啊。他把華雄宰了時,曹操那杯酒還熱乎著呢。羅貫中對劉備很好,對諸葛亮很好,對關羽最好,把曆史上不是他們做的事都往他們身上安。
那麼溫酒斬華雄是誰幹的呢?不是關羽幹的,是孫堅。孫堅是孫權、孫策的爸爸。羅貫中美化關羽,不光是這一點。他美化關羽有一個經典橋段,叫“關雲長單刀赴會”。那時候劉備已經帶兵入蜀了,荊州讓關羽看著。為了把荊州要回來,東吳魯肅請關羽到江東來。明擺著,這酒無好酒宴無好宴,但這關公自個兒過來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魯肅就說,咱們這個荊州你不是借的嘛,你得還我。話裏話外意思是:你要不還,你看著辦吧。你孤身入虎穴,我這兒一瞪眼,刀斧手上來,你命就沒了。沒想到關羽哈哈一笑,借著酒勁兒站起來了,拽住魯肅的胳膊,“子敬啊,今天我可喝多了。你如果淨說這個事,我這手都哆嗦了,你看我拿刀都拿不穩了”。然後,他拽著魯肅的手往江邊走,魯肅布置的那些刀斧手見主帥被拿下了,哪敢動啊。就這麼著,關羽拽著魯肅到了江邊,他躍上一個小舟,很瀟灑地就離開了。
這段在曆史上非常有名,那麼真實曆史是不是這樣呢?根本不是。單刀赴會的不是關公,是魯肅。在《三國演義》裏魯肅顯得挺懦弱,這是把魯肅給醜化了。其實,魯肅能接替周瑜當大都督,能力不可能差。當時,魯肅要跟關羽談這個荊州什麼時候歸還。關羽坐守荊州,說,你要談這事,你來談,到荊州地界來談。魯肅配了把短刀就來了。來了後,關羽請他吃飯。在酒席前,魯肅慷慨激昂地發表了一篇宏論,把關羽說服了。他怎麼說的呢?“當年你家主公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張遼敗夏侯,淨打敗仗了。最後我們孫、劉兩家聯合把曹操打跑了,解了你家主公危難。我們主公可憐你家主公無片瓦之地,連個棲身之地都沒有,這才把荊州暫時相借於你,說好了你有地方就還我了。現在你家主公把西蜀給占了,你有地方了,你說你還不還,賴上了。販夫走卒都不齒幹這個事,你家劉備這麼位大領袖怎麼能幹這個呢?”這番話說得義正詞嚴,把關公當時就說得臉紅了。當然關公本來就是紅臉,你也看不出來。《三國誌》裏麵寫著,雙方說好了平分荊州。在那個時候魯肅單刀赴會,體現了一個戰略家的高瞻遠矚和遠見卓識。
還有一件事,大家應該都熟悉,就是“關雲長千裏走單騎”。
你看曹操對他那麼好,人家沒在乎;拜漢壽亭侯也不在乎,關羽掛印封金,辭曹操出許昌,帶著兩位嫂子上路。當時,他們從許昌出來奔洛陽,然後是汜水關,然後滎陽,最後到了華州。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到最後在黃河邊斬蔡陽。有人挑毛病了,說關羽是個路癡,不記道!大夥兒看看地圖,從許昌出來到洛陽,這中間得經過中嶽嵩山,然後經汜水關、滎陽,到華州東晉渡口。他送皇嫂到劉備那兒。劉備這會兒應該在現在河北這一帶——冀州。所以他騎馬應該抄近道,往滎陽往上走,或者走陳留,渡黃河。總的來說,應該是直著往北走。可是關公從許昌出來,往大西北去了。他這是認錯路了,還是要投西北馬超、韓遂去呢?他稀裏糊塗從許昌越過中嶽嵩山來到洛陽,白跑了幾百裏地。到黃河邊,關公明白走差道了。他趕緊回過頭往東走,這才到汜水關、到滎陽。
所以有人說關公路癡,不認得道,那是不是這樣呢?從真實的曆史來講,當時的劉備在哪兒?已經被袁紹派到魯南一帶拓展地盤去了。也就是說,曆史上沒有“千裏走單騎”這回事。這段故事是當初一個說書人編的。這個說書人是元朝人,他在酒肆裏說書。那時候說書人文化不高。曹操定都在許昌,當時叫許都,這說書人想當然理解成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這麼一來,就合理了。假如說曹操定都長安,關羽要千裏尋兄的話得從長安出來,走洛陽,到汜水關、滎陽。所以說,這是說書人編的事,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把這段給引用了過來。
在《三國演義》裏麵,還有本來這人沒幹這件壞事,羅貫中硬給人扣到身上的情況。誰呢?魏延魏文長。蜀國有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五個人,在此之外最厲害的就是魏延。魏延沒能位列五虎上將有點兒冤。說實在的,魏延的武功可能不如關羽,但是帶兵打仗,魏延絕對是個將才。可是《三國演義》裏寫此人腦後有反骨,這種人將來得造反。
其實,魏延隻造過一次反,就是從曹操那兒反出來,反到劉備這兒。劉備平定天下,先得荊州,後得益州,然後擊敗張魯得漢中。漢中是哪呢?現在陝西這一帶。魏國是在河南河北這一帶,那麼蜀國如果要想打魏國,必得往北走,經過陝西才能打回來。所以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是走這條道。那麼當時平定漢中之後,漢中是魏蜀交叉的門戶,而劉備派魏延當了漢中太守。大家琢磨琢磨這個位置有多重要,讓關雲長守荊州那是看後院,讓魏延守漢中是看前門。所以說魏延很得劉備重用,是很有能耐的人。魏延也跟滿朝文武發了誓了,說如果曹操那邊派一員上將,不管是夏侯惇、夏侯淵,還是曹洪、曹仁、李典,我肯定就地殲滅他。如果曹操要傾整個魏國兵力打過來,我也能抵擋。這是他在劉備麵前發的誓,說得滿朝文武都很服。
可是諸葛亮對魏延有點偏見。劉備死了之後,諸葛亮要是總司令的話,魏延就是副總司令。他的軍事地位這麼高,但是諸葛亮就不聽他的。每一次出祁山,每一次伐中原,魏延都提出來“你領一夥人幹,我領一夥人幹”,他說諸葛亮在軍事上是個保守主義者。有人說,魏延錯了,得聽諸葛亮的。其實真實的諸葛亮剛從茅廬出來時,劉備請他當的是“地稅局局長”,他沒有直接帶兵打仗的軍事才能。可以說諸葛亮是帥才,而非將才。真臨陣時,他肯定不如魏延,但他就是不聽魏延的。好不容易熬到諸葛亮死了。魏延以為能自己說了算了,按自己的主意來伐魏國了。可是諸葛亮臨死前留了個遺言——趕緊給我撤兵,回蜀中。這把魏延氣得不行了,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生死就把這麼大的事給耽誤了呢。
《三國演義》編得非常離譜,曆史上的一代名將魏延,讓羅貫中給糟蹋成這樣。人家根本就沒有反意,硬說人家腦後有反骨,還硬說魏延在正得意時讓人“啪”的一刀結果了性命。
有的人說,那《三國演義》豈不是胡說八道,別看了。話不能這麼說。《三國演義》是演義,是小說,是故事,是逗你樂的。你看《三國演義》就是看個樂,千萬別拿它當正史。包括今天我用《三國誌》來揭發《三國演義》裏不實的地方,大家也別完全當真。大家都知道,關二爺是很了不起的一員武將,《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是羅貫中對中國人崇尚行為方式的一個概括。咱們該怎麼崇拜還怎麼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