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滄江,又號飲冰室主人,新會(今屬廣東)人。他十一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十八歲入京會試不中,後得《瀛環誌略》一書,閱後才知中國以外還有五洲,中學之外還有西學。返家後拜康有為為師,接受了康有為的改良思想體係。
一八九五年,他隨康有為進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要求拒簽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一八九六年,梁啟超到上海,任《時務報》主筆,撰文大聲疾呼變法,《時務報》因之風靡大江南北。以後他到澳門辦《廣時務報》,並在上海辦大同譯書局,出版康有為的著作《孔子改製考》等書,呼喚變法。
一八九七年底,梁啟超受聘任湖南時務學堂總教習,培養出蔡鍔、林圭等人才,並協助譚嗣同等籌劃新政。一八九八年再入京,聯絡會試舉人聯名上書,請求拒絕俄國強租旅大及施行變法,又助康有為創辦保國會。“百日維新”開始後,賞六品銜,專辦大學堂、譯書局事務,曾多次上書請廢八股、獎勵工藝。維新失敗,他逃亡日本,在橫濱創辦《清議報》。
一九○○年他指揮唐才常自立軍起事,並到上海準備親臨指揮,但起事失敗。一九○二年創辦《新民叢報》,先後遊曆南洋、澳、美各地,並發表一係列文章介紹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學說和哲學思想,鼓吹自由、民權,起了啟蒙作用。一九○五年同盟會成立後,梁啟超以《新民叢報》與革命派的《民報》論戰,最後《叢報》敗北而停刊。清廷於一九○六年宣布“預備立憲”,梁啟超在東京組織“政聞社”響應,並派人回國聯絡,後因慈禧太後下令查禁而解散。
辛亥革命後,梁啟超提出“虛君共和”方案。一九一三年加入共和黨,任首領,同年與民主黨、統一黨組成進步黨,任理事,與國民黨敵對。梁啟超並擔任了袁世凱政府的司法部長,為袁世凱任終身總統出了力。一九一四年任幣製局總裁。一九一五年他勸阻袁稱帝無效,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一文,打起反對帝製複辟的旗幟,令蔡鍔返滇組織護國軍反袁。袁死後,他通電請段祺瑞組織新內閣。張勳複辟時,他出任段祺瑞的“討伐軍”總部參讚,代擬討張檄文。事平後任段政府財政總長,至段政府倒台。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他遠遊歐洲。
一九二○年春,梁啟超宣布政治退隱,任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在學術上,他是一代名儒,廣泛介紹了西方學術、思想、文化,努力啟迪民智,對中國古代文化作了較係統深入的研究整理,寫了《墨子學案》《老子哲學》《中國佛教史》《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文化史》《清代學術概論》等許多有價值的著作。
一九二九年梁啟超病逝,享年五十七歲。他的著作由後人編成《飲冰室合集》,共一百四十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