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縣東南)人。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陬邑的大夫,但在孔子出生後不久就去世了,其家道從此沒落。
孔子生長在“周禮盡在魯”的魯國,青年時代就以“知禮”而馳譽當時。他勤學好問,每當太廟祭祀周公時,更是“每事問”,定要把祭祀製度問個明白。
孔子三十五歲時,魯公室與“三桓”(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的矛盾加深,內亂爆發。魯昭公被趕到齊國,魯國政權落入季孫氏季平子手裏。孔子便出走到齊國,做了齊大夫高昭子的家臣。齊景公聽說孔子博學,專程請他進宮裏詢問政事,並打算重用他,但遭大臣們反對而不果。孔子在齊國無法立足,便重返魯國。
孔子四十二歲時,魯昭公客死國外,魯定公即位。五年後,政權完全掌握在季桓子手裏,桓子的家臣陽虎政變,控製了桓子,並掌握了政權。孔子認為“陪臣執國命”,比大夫“僭越”國君更壞,不肯出來做官,而甘居林下聚徒講學。
當孔子快五十歲時,陽虎失敗。不久,孔子出任中都宰,一年後擢升為司空,接著升為司寇。公元前五○○年,齊、魯“夾穀之會”時,孔子擔任總管會議禮儀的“相”,嚴格按照諸侯會議的禮儀辦事,維護了魯國的尊嚴,使齊國退還了過去侵占的魯國土地。前四九八年,孔子利用魯國貴族季氏等人的家臣據城叛亂之機,倡導“墮三都”,把“三桓”的封邑費、郈、的城牆拆掉,並解除了封邑的武裝。後來,魯國內部矛盾日趨激烈,孔子自己也被排擠下台,他便帶著門徒去周遊列國,以求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
孔子五十五歲離開魯國,先後到過衛、宋、陳、蔡、楚等國,後來又回衛國呆了幾年,前後奔波十四年,勞累困頓,在陳國還被圍困絕糧,十分狼狽,其政治理想卻並未受各諸侯國的重視和采納。
孔子晚年埋頭整理周代典籍,相傳他整理過《詩經》,編定過《尚書》,寫了《周易》中的“文言”“係辭”,編成了《春秋》。孔子於前四七九年逝世,享壽七十三歲。《論語》是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們記述他的言論、事跡的傳世之作,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古代文化。孔子一生授徒三千,其中有成就的七十二人。他成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宇宙觀上,“子不語怪力亂神”,從而使宗教始終無法在中國取得統治地位;在政治思想上,他主張“德治”,要愛人、富民;在倫理思想上,他重視道德的教育和社會功能;在義利觀上,他主張“見利思義”“以義取利”,讚成民眾之利。孔子的思想對世界,特別是對東亞各國都具有影響,在各國紀念的世界十大名人中,孔子位列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