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章 落水(1 / 3)

落水

天朝四百十二年,也就是康裕十年。

天下太平,邊關無事。

這年初夏,農曆五月初二,正是當今皇後君氏的千秋節。

君氏,本名君浣,是先皇後君汐的堂妹,也是原先的浣貴妃。

而本朝皇帝姓蕭,單名一個筠字。

這蕭筠與先皇後原本是伉儷情深,先皇後也甚是仁德,把後宮整治的井井有條。深得人心。

於是,浣貴妃也便沒了做皇後的命,況且姐妹情深,也不好橫刀奪愛。隻得和姐姐共侍一夫,這姐姐脾氣也是極好的,於是,表麵上倒也和諧。

可誰知這先皇後紅顏薄命,在太子八歲時便崩了。

史書記載是抱病而亡,可死因卻甚是蹊蹺。

坊間傳言,這先皇後仙逝前幾天,還在禦花園賞花吃酒,並無任何重病的樣子。而皇後所住的寢宮——鳳棲宮的侍女太監也在皇後去世後集體失蹤,杳無音訊。

更為稀奇的是,那皇後的陵墓裏,好像也隻有衣冠之類的東西,並無屍首,隻有一塊四方手絹,其餘也無甚陪葬之物。

想是因先皇後素來節儉,不也奢侈的緣故罷。

說來也巧,先皇後仙逝時,也在五月初。

於是,民間的說書先生便把先皇後與浣貴妃間的恩怨情仇編的風生水起。這般那般,說什麼皇貴妃使計,皇帝喜新厭舊,皇後被迫出走雲雲。

那些人,是怎麼爛俗怎麼編,反正大家聽聽也不過是為了滿足八卦心理,越是狗血的情節,倒反而越是吃得開。

可是,畢竟是皇家的事,說書的人也就說說而已,眾人聽著也不過是乏味生活的一點調味劑,總是不敢過分的。

那些市井閑士,也都隻是在茶餘飯後,談談先皇後怎樣仁德,怎樣貌美,也就罷了。

隻是,這浣貴妃倒是在皇後死後不久,便榮升皇後,也便是現在的君後。

她一改舊時皇宮的簡單素雅,大興土木,雕欄畫棟,把皇宮變得富麗堂皇起來。

而皇帝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著她折騰。

這君後又甚喜熱鬧,一時間,皇宮內夜夜歌舞升平,人來人往,觥籌交錯,好不奢華。

而年僅八歲的太子,也在此後不久,便自動請願,從太子宮搬到了較為偏僻的曦和殿,說是要為先皇後守孝三年,概不出席一切慶典活動。

皇帝自覺有愧,卻又實在拗不過,念在他小小年紀便有如此孝心,也便隻好同意了。

說來,那曦和殿倒也素靜,是先後生前最喜之地。

再說那夏天的一池蓮花,正所謂“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真是叫人心生向往。

倒也也真真是個好去處。話說回來,今次君後的千秋節不同往常,帝後特許群臣攜帶家屬進入內宮,與皇後同慶。

於是乎,各位夫人小姐早在一個多月前,便擠滿了胭脂鋪,首飾鋪,以及各大布店,采購最時髦的首飾衣物。

一時間,那真是,銀票滿天飛。

更有甚者,會在青樓女子的臥房裏,發現一兩個女扮男裝的嬌羞小姐,似是在,學習媚術。那臉龐已經燒的緋紅,卻還要硬逼自己鎮定自若,真真讓人心生憐憫。

可是,俗話說,一朝選在君王側,便能榮華富貴享之不盡,這等好事,又怎麼可以錯過呢?況且,還會有很多王公貴族的公子,就算不能入宮,撈到個金龜婿,那也圓滿了。

隻是,不管是什麼,都要付出代價。

於是,經過了轟轟烈烈的準備,沸沸揚揚的傳言,君後,終於生日了。皇宮裏,牡丹園內,處處紅飛翠舞。

各位夫人小姐都打扮的花枝招展,爭奇鬥妍。

牡丹園裏,雖牡丹已謝,可這些雍榮華貴的夫人們,卻是個個勝似牡丹。

空氣中,也彌漫著濃濃的脂粉味,熏得人幾欲昏睡。

那些上好的百年紅木製的八仙桌上,也擺滿了鑲著金邊的骨瓷碗,碗裏盛放著各式美味。讓人不禁垂涎三千尺。

園中的朝南方向,放著一張用黃梨老木做的貴妃椅。

椅子上,半躺著一個婦人。

這,便是君後。

隻見她身著金黃色且繡著鳳凰的碧霞羅,手挽屺羅翠軟紗,風髻霧鬢上斜插一朵牡丹花,略帶風霜的臉上依舊可以看出當年的風華,修眉聯娟,丹唇外朗,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然而,那雙細長的丹鳳眼卻冷冷的看著熱鬧的一切,仿佛這些都與己無關。

朱唇輕啟,似是自言自語,“姐姐,你能看到嗎?你還是輸了,終是我,陪在他身邊。”在園中的一個角落裏,卻是眼下這般光景。

一個身著翠蘭馬麵裙,粉雕玉琢的女童,正對著一盤得汁鴛鴦筒愣神,做嚴肅思考狀。

過了良久,突然,她作賊似的向四下瞅瞅,見無人向這邊看來。

心下竊喜,便挽起袖子,大幹了一番,一時間風卷殘雲。

成功解決後,她長長的呼了一口氣,心滿意足的用袖口抹了抹沾滿油膩的嘴唇,暗自竊笑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