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建設是人類社會通過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對遭受破壞的自然生態係統的“重建”;生態恢複是已經遭受破壞的自然生態係統功能的恢複;環境保護則是人類社會為了自身及自然生物的安全,對汙染、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進行幹預的政策與措施。在我國,環境保護幾子家喻戶曉,但人們並不在意生態環境保護、恢複與建設之間的區別,不關心保護、恢複和建設對生態環境所產生的不同影響和作用。實際上,生態環境保護、恢複與建設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和作用存在極大的差別。他們的關係中,生態功能的恢複起著決定的作用,是最為關鍵的環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應以恢複自然生態係統的功能為目的,遵循自然生態的內在規律。保護、建設生態環境應以恢複自然生態係統的功能為目的 生態係統是生物和非生物長期演化的結果。生態係統的功能因價值評估的不同分為“生產力功能”和“自我恢複功能”。“生產力功能”指生態係統的生物產量;恢複功能則是對外部衝擊或環境變異引起的破壞進行自我調節的能力。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利用太陽能。把吸收來的水、二氧化碳和無機鹽類,經光合作用。製造出初級產品一碳水化合物,使原本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的太陽能,轉換成化學會旨,並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固定起來,成為包話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最根本的營養物質來源。並通過根、葉吸收碳、氫、氧、氮、硫、磷、鈣等化學元素及微量元素合成有機物為生物所利用;“消費者”分為以植物葉、枝、果或種子為食的一級消費者和以草食動物肌體為食的二級消費者及更高等級的三級、四級消費者,還有既吃植物,又吃食草動物的雜食者還原者”又稱“分解者”,是一個數量驚人的龐大群體。包話細菌、真菌、放射菌等微生物和土壤原生動物、土壤中小型無脊推動物,它們在消化吸收動植物排泄的廢物和遺體時,能同時將養分從機體中釋放出來。返回地球無機環境。供“生產者”再利用。
不論是生產力還是係統自身的恢複力,生態係統功能的發揮,都需要係統結構的相對穩定,要求能量和物質的輸入、輸出基本相等,生產過程、消費過程、分解過程基本平衡。隻有在生態平衡基礎上。生態係統的功能才能正常發揮,否則,不僅指望不了生物產量,還會導致係統退化、失靈,釀成災難性的後果。
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1956年一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科學家代表提出的《請政府在全國各省區劃定天然森林禁伐區,保護自然植被以供科學研究的需要》的提案。國務院適時將提案交林業部會同中國科學院辦理,最後提出並〖準了在雲南等15個省區建立40個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即便“文革”那種極端困難時期,經周總理等的積極努力,仍然召開了全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並適時解決了現實生活中暴露出來的一些重大環境問題;1979年,我國政府重申了“3.12”植樹節,並開始以“三廢治理工程”為主要內容的環境保護;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發生後,生態環境開始進入全麵建設階段,並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截止2006年10月,僅自然保護區一項就讓世界刮目相看,我國自然保護區數量達2349個,約占陸地國土麵積的150,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國生態係統的功能如前所述並未因輝煌成就的取得而根本好轉。相反無論國家層麵。還是地區層麵,身至企業和居民生活區,生態環境的功自旨恢複還有待時日。生態環境功能的恢複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工程,大自然花了上萬乃至十萬、百萬年時間造就的係統,試圖一年半載就解決問題隻能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但這不妨礙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設能夠而且必須以生態係統的功有旨恢複為目的。保護、建設生態環境應遵循自然生態運行發展的規律植樹造林在我國已經家喻戶曉,蔚然成風,其聲勢之大,持續時間之長,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之多為世界罕見。目的十分明確。通過植樹造林恢複植被,改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