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金芳等同誌撰寫的《人口·資源與環境》一書自2003年出版以來,受到各界讀者的好評,已連續六次印刷,一些高校將其作為教材使用,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次再版,作者在保留原作基本思路、結構和風格的基礎上,以科學發展觀為主線,以生態文明和循環經濟建設為抓手,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補充和修改,使其內容更加》富、係統和科學。全書以環境為體、經濟為用、生態為綱、文化為常,將人口、資源、環境用生態穿成一線,用深入淺出的寫作手法係統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途經。
當前,人口擁擠和熱浪翻滾的地球正遭遇著空前劇烈的環境變化和生態脅迫。以氣候變化、經濟振蕩和社會衝突為標誌的全球生態安全問題,以資源耗竭、環境汙染和生態脅迫為特征的區域生態服務問題,以及以貧窮落後、超常消費和野蠻開發為有因的人群生態健康和社會生態福祉問題正51起各國學術界、政界、產業界、媒體以及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揪。
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實質,是資源代謝在時間、空間尺度上的滯留和耗竭(物);係統耦合在結構、功能關係上的破碎和板結(事);以及社會行為在局部和整體關係上的短見和反饋機製上的缺損(人),即物質代謝的失衡、係統管理的失調和人類行為的無序。其根源就是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生態關聯的失衡、生態認知的愚昧、生態管理的滯後以及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自私和野蠻。這裏,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麵,是環境變化的根本破壞力和推動力。瘠薄脆弱的生態環境、僧多粥少的自然資源、積重難返的曆之問題,和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是生態關係失衡的客觀原因;而還原論的思想方法和科學技術、條塊分割的管理體製和考核指標、資本積累早期的暴發投機心理和掠奪文化則是生態風險經久不下的人文土壤。
傳統工業文明的一個重要頑疾是社會的生產、生活與生態管理職能條塊分割、環境經濟脫節、生產消費分離、城市鄉樹分治、廠礦和周邊環境脫節,廢物製造和循環利用脫節,企業間橫向耦合關係鬆散,部門之間缺乏溝通機製,內部組織的自調節機製薄弱,決策就事論事,結果往往是按下葫蘆浮起瓢。認知的支離破碎、科學的還原論主導,人與自然的分離和學科的封建割據阻礙了生態文明的進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煉鋼鐵、殲滅麻雀、圍湖造田、陡坡開荒運動,就是因為生態破壞的正反饋信息,沒有生態文明的負反饋機製所製約,反饋路經又不暢,等到出現災難性的後果再挽救已為時過晚。
協調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生態服務、脅迫、響應和建設關係已成為當今人類生態關係研究的一個核心議題。人類福祉不僅需要物質文明的進步,更需要自然生態的服務,包話產品供給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水、能、氣、土、礦產、生物質等代謝物質和能量生境涵養(活化土壤、穩定大氣、保持水土、調節水文、孕育生境環境調節(局地氣候調節、淨化環境、減緩災害、有害生物防治、生物多樣性維持)、循環流通(養分循環、廢棄物再生、傳授花粉、基因遺傳、汙染物擴散)、載體服務(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科研教育、文化生活等提供承載、容納、欣賞、休閑的物理空間、生態景觀和美學環境)等城鄉環境退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區域生態服務功能的退化。如灰霾不隻是80,從環境問題,而是水、土、氣象、景觀、多維界麵和三維空間流場的多因素、多動力的複合生態遷移、富集、淨化和擾動過程16界;水華不隻是點源汙染問題,麵源、體源、線源、內源都有,是水文、大氣、土壤、生物交互作用的結果,不是點狀的汙水處理廠就可以解決問題的,而要社區、土地、區域協同處理,理化和生態工程並用,自然和人文協同作用;綠化不隻是種樹種草的問題,而是生態係統結構功能過程以及景觀、產業、行為整合的生態活力問題。如何在環境汙染整治的同時,從正麵有導大自然的生態淨化能力、改善區域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增強不同類型生態係統的活力,是改善中國環境質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