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監守自盜惹爭端 錯失良將悔不該(3 / 3)

那年輕人說著,便上前把林士聰捆了起來,然後對眾人說:“不能放了他!我要把他送到楊刺史那裏去!”

林士聰最終沒有逃脫掉,被楊略斬殺。

此時,逃進安成(今江西安福)山中的林士弘,派出部下四處招集被打散了的將士,又在山中聚集一些窮困的山民,重新組建一支萬人隊伍,準備繼續與唐軍對抗。

李靖得知情況之後,也不急於帶兵進山圍剿,卻令周圍郡縣地區官員,嚴密封鎖各個山口,先斷絕山中的運糧通道,使林士弘的殘餘兵馬被孤立於荒僻的山野之中,不到半個月,林士弘的部下陶化山便領著一千多人,主動出山投降。

接著,李靖便領兵進山,讓陶化山四處去勸降,不過幾天工夫,林士弘手下的軍隊已大部分投降了。

林士弘藏在山洞中據守,每日靠野菜度日,在他身邊卻放著一堆一堆的金銀珠寶,不久便死去。

林士弘這支起義隊伍,在堅持了六年之後,終於兵敗身亡,他所占據的長江中遊和嶺南一帶,都統一在唐朝的勢力範圍之內。

李靖平定了山南的蕭銑、林士弘兩股割據勢力,回到了長安,李淵見到他,“龍顏大悅”,對他說:“難怪都稱讚你胸懷韜略,用兵如神,這次平定山南,你替朝廷立了大功了!”

李靖說:“陛下過獎了!平定山南之功,全在將士,臣不過是借著大唐的天威,盡一番招撫之力罷了!”

李淵聽了,又稱許他說:“講得好,果然是虛懷若穀,許紹父子、李孝恭都誇讚你人品好,會處事,寬厚仁愛,是個謙謙君子,一身儒將風範!”

李靖聽後,不知皇上是褒是貶,驚懼之下竟出了一身冷汗,然後才小心謹慎地說:“啟稟陛下!微臣隻知效忠朝廷,別無奢望,雖有一點雕蟲小技,也從不敢妄自賣弄,唯願盡心盡力於大唐統一事業!”

李淵見他一片誠惶誠恐的樣子,不禁憐惜地說:“這才是忠臣的本色,難得你有膽有識,又有一顆忠心!不過,朕聽說你年輕時曾在夢中得到過仙人的指點,並受兵書一冊,不知果有此事嗎?”

李靖聽後,惴惴的心方才放了下來,隻好向李淵敘說年輕時候的一段往事——

當時他才二十多歲,一日,偶因訪友於渭南,寓居旅舍,乘著閑暇,獨自騎馬,到郊外射獵遊戲。

時值春末夏初,見農夫在田間耕作,卻因久旱,田土幹硬,甚是吃力。而田中禾苗,又枯又黃,十分可憐。

李靖正放馬遊韁地走著,忽見地邊一位老者暈倒,周圍無一人在側,便急忙下馬,扶起老人一看,見他唇焦口幹,不由暗自思忖:“難道是饑渴而昏?”

他拿起老者的水壺一看,內無一滴水,抬眼向周圍看去,並無水塘溝壑。正在焦慮無計之時,忽然想起西北遊牧民族的生活習俗,便決定用那種辦法來搭救這位老人,李靖把老人慢慢地放下來躺著,取下佩刀,一手提著那隻無水的壺,一手在馬的胯下刺了一刀,讓殷紅的馬血流進水壺,然後從地上抓了一把泥土,封住戰馬胯下的傷口。

這刺馬取血的事情,李靖雖然是第一次做,卻幹得十分成功,絲毫不比那些突厥人遜色。

李靖又重新抱起老人,把水壺裏的馬血一滴一滴地倒進老人口中,不一會兒,老人奇跡般地蘇醒過來。

後來,李靖辭別了老人,又上馬前行,忽見山岩下竄出一隻兔子,便縱馬追去。

那兔子東跑西跳,一直在前麵,李靖卻趕不上它。

追了一會兒,惹得李靖興起,取出弓來射它一箭,不料那兔子竟帶著箭矢繼續向前狂奔。

李靖隻顧隨後追趕,不記得趕過了多少路,突然兔子不見了。再回馬一看,也不記得來路,隻好信馬而行。

此時,他覺得自己十分疲乏,便下馬靠在一棵大樹上,迷迷糊糊地睡去。

過了一會兒,李靖眼看著日頭西沉,心中焦急道:“這真是日暮途窮,到哪裏住一宿呢?”

李靖舉目四望,遙見前麵林子裏有一片高宅大院,不禁自語道:“林子裏既有人家,不妨去投宿一晚。”

他策馬來到門前,仔細一看,乃是一所大宅院。

此時已是掌燈時分,其門已閉,李靖隻好下馬敲門。有個老頭幾出來,問道:“你敲門為何事?”

李靖說:“在山上走迷了路,天晚了,想借宿一夜。”

那老頭兒對他說:“我家莊主外出未歸,隻有老夫人在家,等我回去稟報,肯留才能留你。”

李靖把馬拴在門旁的一棵樹上,站在門外等著。不一會兒,老頭兒回來說:“老夫人請你進去。”

於是,老頭兒在前帶路,李靖隨後走到院裏,隻見院內燈火通明,竟是一個大院子。

進入客廳,見那老夫人五十餘歲,一身淡妝,舉止端雅,坐在椅子上麵,李靖急忙上前作揖請安。

老夫人從容答禮,問道:“請問年輕人高姓大名。”

李靖便自報名姓,又述迷路、冒昧投宿之意。

老夫人聽後,隻好說道:“今日,莊主外出未歸,本來不當留客,但是,你既迷路來投,若不相留,這黑更半夜的要你往哪裏去?”

說完,便對老頭兒說:“先讓這位年輕人去吃點便飯,然後領他到左廂安寢吧!”

李靖隻好來個客隨主便,跟著那老頭兒去吃飯,不料酒菜早已擺上了桌子,又十分豐盛,便坐下就餐,他擔心酒後失禮,隻飲幾杯,便起身告退。

老頭兒領李靖來到左廂臥室,見床上被褥也極為整潔,遂關門上床,隻見牆角書架上堆滿了書籍,便去書架前一看,原來盡是世間少見的書籍!

李靖隨手取過一本《行軍要訣》,展開一看,乃是記錄孫武、吳起、孫臏、韓信等名家的用兵謀略,不由靠在床頭,秉燭閱讀起來……

當他一覺醒來時,已是次日黎明了,他慌忙向四周一看,自己仍然靠在那棵樹下,而那本《行軍要訣》還在手中拿著,心中又驚又疑,不知自己到底是在夢中,還是醒後又回到了人間?

忽然,在離他不遠的地方,李靖看到了那隻熟悉的水壺,便急忙站起來提起那水壺時,見裏麵裝滿一壺清清亮亮的茶水,正在口幹舌燥的李靖,並未多想,舉起水壺便喝,那甘甜可口的茶水使李靖的頭腦頓時清醒起來,便抬頭向四周看去,卻不見那位老農的影子。

後來,李靖把那本《行軍要訣》揣在懷中,提起水壺,上馬又循著原路回去。

說完這段經曆之後,李靖從懷中掏出那本《行軍要訣》,雙手捧著,恭恭敬敬地對李淵奏道:“啟稟陛下!這本書微臣已珍藏了二十年。”

李淵接過書一看,不由喟然歎道:“夢想成真,真是夢想成真啊!”

他飛快地瀏覽了一遍,對李靖說:“了不起,這是一本天書啊!看來,這書是那老農贈給你的了!”

在座的李綱插話道:“如果是老農所贈,那夢中的經曆應如何解釋?”

李淵又問道:“以後你又見過那位老農嗎?”

李靖忙答道:“臣自那次之後,至今未見過那位老人,甚至連那塊地方也找不到了。”

自這次談話之後,李淵對李靖更加有了好感,並且日益信任了。

殺了竇建德之後,李淵為了穩定江山,決心徹底消滅河北農民起義軍中的骨幹力量,便發出詔書,命令地方官員到處搜捕曾經參加過竇建德起義軍的將領。

麵對大唐朝廷的鎮壓政策,竇建德的舊部將們都覺得驚懼不安,個個如驚弓之鳥,嚇得東藏西躲,以逃避地方官員的大肆搜捕。

這時候,高雅賢、王小胡的家在(左氵右名)州,他們準備舉家逃跑,消息卻被唐朝的地方官吏知道了,加緊對他們進行追捕。

經過連續幾天的奔波,高雅賢等好不容易才逃到貝州(今河:北清河縣西北一帶)躲了起來。

不久,李淵的敕書來到貝州,文中征召竇建德的舊部範願、董康買、曹湛以及高雅賢等人,要他們立即應詔,主動去當地官員那裏報到,否則將以違抗聖命論處。

範願等人得到此信,立即湊到一塊,商議對策。他先說道:“王世充以洛陽降唐,他的將相大臣們如段達、王隆、孟孝義、單雄信等十餘人,都被滿門抄斬。我們如果應詔去長安,肯定也難逃活命。唉!天下之大,我們已無立足之地,怎麼辦呢?”

高雅賢激動地說:“自從大業十年以來,我們這些人誰個不是身經百戰、九死一生?其實,我們殺的人也不少了,按說也早就該死了。而為什麼現在反而還要吝惜餘生呢?依我說,我們為何不用這有生之年幹一番大事業?”

曹湛聽了之後,更加激憤地說:“對李淵的所作所為我早就痛恨萬分!當初,我們的夏王抓住唐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用賓客之禮對待他,每日好酒好菜地招待他,可是,夏王被他們捉住之後,卻立刻被殺。這實在太不公平了!我們這些人都受到夏王的厚待,現在不替他報仇,以後何以麵對天下?”

範願接著說:“是呀,有仇不報非君子!況且我們已被李淵逼得無路可走,與其讓他殺了,不如跟他拚了!”

於是,他們一致決定東山再起,立即準備起兵反唐,為死去的夏王竇建德報仇。

在範願的提議下,他們進行了占卜,結果是以劉姓的人為首領最吉利。

高雅賢立即建議道:“劉雅為人寬厚,處事和平,可以擔當我們的首領,不如找他去!”

大家立即行動,一同來到漳南縣劉雅家中,將起兵的計劃告訴了他,盛情邀請他共同起事。

沒想到劉雅已變得心灰意冷,不願意複出了,他向這些昔日同僚說:“天下方才安定,我隻求耕田種桑,做個守本分的老百姓,不想再談兵事。”

眾人聽了,大失所望,範願又勸他說:“當前的形勢你要明白,即使我們願意過太平日子,李淵能讓我們安定嗎?我們是被逼無奈,不得不反呀!”

高雅賢說:“夏王生前待你不薄,他死得多冤啊!難道你就不想為他報仇嗎?”

劉雅聽後,過了好長時間才說道:“李淵占據了全國的優勢,唐軍強大無比,天下無人能敵!這麼幾個人起兵反抗,豈不是螳臂擋車,自取滅亡嗎?我奉勸各位趕快打消這個念頭,以免招來滅族之禍!”

大家再三苦勸,劉雅就是不願意就收,反而勸誡眾人早日回家,順從天命,安心做一個順民!

範願等人滿懷希望而來,沒想到卻是這樣一個結局,都很生氣,但是又怕他八嘎計劃邪路出去,於是就將他殺了,才憤憤離開了漳南縣。

經過一番計議後,範願等人決定去找劉黑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