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財富的自然增長(2 / 2)

誠然,沒有某些工匠的幫助,土地的耕種便不可能順利進行,會遭受巨大的不便和經常的幹擾。鐵匠、木匠、車輪匠、犁匠、泥水匠、砌磚匠、鞣革匠、鞋匠、裁縫匠,這些人的服務是農民常常需要的。這些工匠偶爾也需要彼此的幫助;由於他們的住所不像農民那樣必須固定在一個地點,所以他們自然住在彼此附近,從而形成了一個小鎮或村莊。屠夫、釀酒人、麵包師不久也參加進來,連同許多其他的匠人和零售商,這些人都是為供應他們的不時需求所必要的或有用的,他們使得城市進一步發展起來。城市的居民和鄉村的居民是彼此相互的仆人。城市是一個經常的集市或市場,鄉村居民常常去到那裏,用自己的天然產物交換製成品。正是這種商業,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他們工作的原料和他們生活的資料。他們售予鄉村居民的製成品的數量,必然決定他們所購買的原料和食物的數量。因此,除了比照鄉村對製成品需求的增加,否則城市居民的原料或生活資料都無法增加,而這種需求又隻有比照改良和耕種的擴大才能增加,因此,如果人類製度從來沒有幹擾事物的自然進程,財富的增加和城市的發展,在每一個政治社會,必然是地區或鄉村改良和耕種的結果,並與之保持相同的比例。

在我國的北美殖民地,荒地仍可按寬鬆條件取得,在任何城市中尚未建立供在遠方銷售的製造業。當一個工匠獲得的資財,除了為供應鄰近鄉村而進行自己職業所必要的以外略有多餘時,他在北美洲不是用來建立一種為在遠方銷售的製造業,而是用來購買和改良耕地。他從一個工匠變成了一個農場主,當地向工匠提供的巨額工資和容易得到的生活資料,都不能誘使他去為別人工作而不為自己工作。他感覺到,工匠是顧主的仆人,他從顧主獲取自己的生活資料;而農場主則耕種自己的土地,從自己家人的勞動獲得自己的必要生活資料,是一個真正的主人,獨立於全世界。

反之,在沒有未耕地或不能按寬鬆條件取得未耕地的國家,每一個自己獲得的資財超過了在本行業所能使用的工匠,都力圖為在遠方銷售而準備工作。鐵匠建立某種製鐵廠,織匠建立某種麻織廠或毛織廠。這些製造廠隨著時間的推移又實行分工,從而在各個方麵得到改進和完善,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此就不必進一步去說明了。

在尋找資本的用途時,在利潤相等或大致相等的條件下,製造業自然優於對外貿易,其理由與農業自然優於製造業相同。就像地主或農場主的資本比製造商的資本更為安全一樣,製造商的資本也比外貿商人的資本更為安全,因其隨時都在他的視野和支配之下。誠然,在每一個社會的每一個時期,天然產品和製成品的剩餘部分或在國內沒有需求的部分,必須送往國外以換取本國所需要的東西。但是這種將剩餘產品送往國外的資本,究竟是外國資本還是本國資本,是無關緊要的。如果一個社會沒有獲得足夠的資本,去耕種它的所有土地和用最完全的方式製造它的全部天然產物,那麼,由外國資本來輸出一部分天然產物甚至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因為社會全部資本可以投入最有用的目的。古代埃及的財富,以及中國和印度斯坦的財富,充分表明了,雖然一國的大部分出口貿易由外國人經營,國家仍然可以達到很高的富裕程度。我國北美和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的進步,如果隻使用他們自己的資本來出口他們的剩餘產品,那一定不會那樣快。

所以,根據事物的自然進程,每一個增長中的社會的大部分資本,首先應當投入農業,然後投入製造業,最後才投入對外商業。這種事物順序是極其自然的,所以在每一個擁有領土的社會,我相信總是可以看到在某種程度上都遵循這種順序。在任何大城市建立以前,必須先耕種一些土地;必須先在這些城市建立某種粗糙的製造業,然後才能想到去從事對外商業。

但是這種事物的自然順序雖然必定在每一個社會中在某種程度上發生,在歐洲的所有現代國家中卻在許多方麵被完全顛倒了。它們某些城市的對外商業引進了所有的比較精細的製造業,即適於供在遠方銷售產品的製造業;而製造業和對外商業一道,又造成了農業的主要改良。它們的原來統治的性質所引進的風俗習慣,在這種統治大大改變以後仍然保留下來,必然迫使它們采取這種不自然的和退步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