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資財的分類(3 / 3)

在這四項中,食物、原料和製成品三項每年或在或長或短的時期內經常從流通中退出,成為固定資本或保留供直接消費的資財。

每一項固定資本最初均由流動資本得來,並要求流動資本的不斷支持。一切有用的機器和生產工具最初均由流動資本得來,後者提供製成它們的原料並維持製造它們的工人。它們還需要有流動資本來經常進行維修。

如果不通過流動資本,任何固定資本均不能提供收入。最有用的機器和生產工具,如果沒有流動資本去提供用來製造的原料並維持使用它們的工人,就生產不出任何東西來。土地不管怎樣改良,如果沒有流動資本去維持從事耕種和收獲的工人,是不能提供收入的。

維持並增加供直接消費之用的資財,是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惟一目的和目標。正是這種資財為人民提供食、衣、住。人民的富裕或貧窮,依存於這兩種資本所提供的供直接消費之用的資財是豐富還是不足。

流動資本不斷從流通中退出並置於社會總資本的其他兩個部門中的那部分十分龐大,所以要求不斷地得到補充,否則流動資本就不複存在。這種補充主要取自三個來源:土地的產品、礦山的產品和漁業的產品。這些來源不斷地提供了食物和原料的補給,其中一部分隨後加工為製成品,一部分補充從流動資本中不斷抽出的食物、原料和製成品。從礦山中也采出了為維持和增加由貨幣組成的那一部分資財所必要的東西。因為貨幣雖然在普通的營業過程中不像其他三項那樣必須從流通中退出,以便置於社會總資本其他的兩個部門之中,卻也像其他東西一樣,必然最後受到磨損,有時也被遺失和運往國外,必然要求繼續補充,盡管為數很小。

土地、礦山和漁業要求有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去經營,它們的產品不僅能償還這些資本,而且能償還社會所有其他資本,還附帶利潤。這樣,農場主每年向製造業者補充他在前一年所消費的食物和他所用去的原料,製造業者向農場主補充他在同一時期所使用和消耗的製成品。這是每年在這兩種人中間進行的真實交易,雖然不是用一個的天然產物和另一個的製成品進行物物交換,因為很少發生這樣的事情:農場主向他出售自己的穀物和牲畜、亞麻和羊毛,並向他購買自己所需要的衣服、家具和生產工具的,竟是同一個人。因此,他將自己的天然產物售得貨幣,用貨幣去隨地購買他所需要的製造品。土地甚至可以補充(至少是部分地)經營礦山和漁業的資本。正是土地的產品將魚類從水中拉出;正是地麵上的產品將礦物從地底掘出。

當土地、礦山和漁業的自然豐富程度相等時,它們的產量就與用來經營它們的資本的大小和使用是否適當成比例。當資本相等並且同樣使用得當的,產量就與自然豐富程度成比例。

在一切比較安全的國家,每一個有常識的人都將竭力使用他所能支配的資財,以取得當前的享受或未來的利潤。如其用來取得當前的享受,那就是留做直接消費的資財。如其用來取得未來的利潤,那就是必須保留它或者放棄它。保留的是固定資本,放棄的是流動資本。在比較安全的地方,一個人如果不將所能支配的全部資財,自有的或向他人借來的,用於這三種用途之一,那他一定是完全發瘋了。

但在那些不幸的國家,人民經常畏懼有權有勢者的暴虐,他們就經常把自己的大部分資財埋藏起來,以便在遇到有自認為經常會遭受的那種災禍的威脅時,隨時可以帶往某個安全的地方。據說這是在土耳其和印度斯坦的普通做法,我相信在亞洲其他大多數國家也是如此。在封建政府的暴政之下,在我們的祖先中這似乎也是普通的做法。在當時,地財被認為是歐洲最大君主的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收入。這是被發現的埋藏在地下的財寶,沒有人能證明它屬於自己。這在當時被認為是重要的物品,屬於國王而不屬於發現它的人或土地所有人,除非土地所有人的特許狀中有明文規定將這種權利讓與他。金銀礦的地位完全相同,除非特許狀中有明文規定,否則土地的一般讓與中從不包含金銀礦,不過鉛、銅、錫、煤等礦卻包括在內,認為是次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