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老院長退出一線前後(2 / 3)

(二)加強重點院校 加速建設一批“重中之重”

1983年5月,屈伯川同誌參加在武漢召開的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會上屈伯川同誌聯合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匡亞明、浙江大學名譽校長劉丹、天津大學校長李曙森上書中共中央書記處,建議發展綜合性、多科性大學,將5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列為國家重大建設項目,把它們辦成重點大學中的“重點”,在今後五年內增加重點投資,創造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條件。這項建議受到鄧小平和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重視,鄧小平同誌親自做了批示,很快被國務院采納了。會前,老院長曾和我談過準備提這方麵的建議;會後,老院長又接受《中國教育報》委托,負責把建議書改寫成文章,發表在1983年6月9日的《中國教育報》上。

1983年7月,屈伯川同誌參加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由他發起和起草,聯合14位教育界知名人士提出“關於建議政府建立重點大學建設項目案”,提案中強調了這些列為國家重點大學的主要任務和要求。指出“國家下決心在智力開發方麵重點投一點資,是非常必要的,智力投資是最有效的投資,其經濟效益是長遠的,受益是多方麵的。”

(三)辦好研究生院 加快培養高級專門人才

1985年6月,屈伯川同誌上書黨中央,提出“關於加快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建議”。他認為“國際上經濟和國防實力競爭,實際上是科學、技術競爭,關鍵是人才競賽,人才要比人數多少,更要比才能高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展迅速,各種專門人才不夠用,特別是高級專門人才很缺少的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同時,他寫了“高等院校要加快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論文,在《高教戰線》1985年第6期上發表,提出多培養博士研究生,並從中選優進行博士後培養等重要建議。

1988年1月,在參加國家教委召開的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期間,屈伯川同誌主持起草“關於增加設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學校科研設備投資,逐步改善培養高級人才條件的建議”,會後由屈伯川同誌負責定稿,分寄給參加起草的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匡亞明、浙江大學名譽校長劉丹、天津大學名譽校長李曙森,請他們補充修改後簽名寄回。寄回文稿隻字未動,都簽了名。於1988年2月上交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建議書提出,為提高研究生質量,促進留學生按期回國,造就更多更高級的人才,建議對設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學校增撥科研設備的專項投資,逐步改善培養高級人才的條件。

(四)創辦市管大學 為地方建設服務

1983年初,屈伯川同誌根據黨的十二大把教育列為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戰略重點方針,在遼寧省人才開發和教育改革的專題討論會上,做了題為“關於遼寧省開創市辦高等教育新局麵問題的探討”的發言,並發表在《遼寧省高等教育研究》上。同年寫了“加快發展高等教育,大力興辦市管大學”的論文,在《高教戰線》上發表,並以“關於發展市辦大學的探討”為題,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雜誌1983年第1期上發表。1985年4月被評為高等工程教育優秀論文。屈伯川同誌積極主張辦大連工學院分院,隨後又大力支持大連市政府把分院辦成市管大學——大連大學。1983年11月,擔任了這所大學董事會副董事長。他還到大連電視大學、工人大學、職工大學參觀訪問,同學校的幹部和教師座談,探討進一步發展和改革市辦大學和職工高等教育的問題。1987年到莊河、新金縣參觀考察縣裏的職業教育,建議興辦縣管高等學校,培養地方人才。1988年1月,屈伯川參加高等教育工作會議,帶到會上的文章“關於興辦縣管高等學校的探討”,是根據黨的十三大提出的“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的方針和鄉鎮企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形勢,提出要興辦縣管高等學校,要從工人\,農民中培養地方人才,造就鄉土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