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為教育奉獻一生(1 / 1)

徐祥運

屈伯川同誌於抗戰初期從德國學成歸國,1939年去延安從事教育工作,解放戰爭初期又到大連創辦工專及大連大學工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前身)。在他近半個世紀領導下,大連理工大學平地起家,發展為我國著名高等學校。他在建校時為大工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院係調整後恢複了學校實力,又在改革開放中進一步提高了學校的學術水平。

大連大學創建於1949年4月。在全國即將解放的大好形勢下,經中共中央批準,利用大連良好的社會環境,建立高校培養人才,為即將到來的國家建設高潮做準備。建校時,大連社會安定,物質基礎良好,但在師資及生源上存在很大困難。日本統治時期,在大連極力實行奴化教育,隻有少數中國人可受到小學及初級職業教育,個別人進入為日本人辦的中學及高校,因此辦大學缺少師資及生源。為此,學校決定派幹部到香港邀聘一些思想進步,願為建設新中國從教的從海外歸來的學者,到國統區上海等地通過地下黨聘請一些向往解放區的高級技術人才來大連工作,從而建立起一支很強的師資隊伍。其中有幾位後來被選為中國科學院早期的學部委員,如曾任物理係、化工係、電訊係係主任的王大珩、張大煜、畢德顯教授等。學校大力支持他們帶領教師,利用校內外較好的加工條件,設計製造出一大批儀器設備,很快建立起物理、化學、電機等實驗室,超過當時國內的一般高校。在生源方向,起先計劃到濟南招生,不久上海解放,乃決定去上海招生。當時上海許多青年學生向往老解放區及重工業基地的大連,報考十分踴躍,錄取率隻有百分之十幾。錄取的學生中將近五分之一讀過大學,個別人已讀了三年。其他學生也多是上海、杭州等地名牌中學畢業生。新生中有不少是新中國成立前學生運動積極分子。第一屆學生中還有少數從延安等老解放區來的。因此,學生政治思想及文化素質很好。建校時,有一批二戰及抗戰時期老幹部,領導力量強。這一切為學校建設打下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前,我在上海一所工科辦得很有名氣的大學讀過一年,切身感到,大工雖是初建,但在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學生基礎、教學效果諸方麵都大大超過了那所學校。

建校初,專業設置以當時水準而言很齊全,共有9個係(數學、物理、機械、土木、化工、冶金、電機、電訊、造船)。1951年起,我國高校進行大規模院係調整,大工的專業設置大為減少,除化工、機械、土木三係的實力得到增強外,其他係則全部調整到外校。麵對這一情況,屈伯川同誌堅韌不拔,誠邀專家學者充實力量,逐步恢複與建立新係、新專業。經過十幾年努力,大工的學術水平迅速發展提高。錢令希等老教授培養出一批新生力量,有一批老中青學者隨後被評選為院士,大工成為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與此同時,屈伯川同誌親自領導並規劃了新校區建設,建成一個布局合理、建築好、環境美的校園。因此,大工恢複了過去良好基礎,又進一步發展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外的經濟與科技發展有巨大變化,高校也必須在專業上相應發展。屈伯川同誌及時大力抓緊,20世紀80年代初爭取到中美合辦“中國工業科技管理大連培訓中心”在我校設立,同時創建應用數學、應用物理、計算機工程、管理工程、社會科學、外語等係,理工文管全麵發展。在此基礎上創建了研究生院。此時,我任基礎部總支書記,乃調我任應用數學係總支書記,進行建係工作。屈伯川同誌誠邀知名學者來校任教,為新建專業打好基礎。他叮囑我一定安排好有關專家的工作與生活。建係之初,在新老教授之間曾出現一點誤解與矛盾。我即根據屈伯川同誌的指示精神,強調要以為四個現代化服務作為我們一切工作指導思想,從而迅速增強了團結,使建係工作健康順利發展,同時抽調力量創建了應用數學研究所。

屈伯川同誌是我們黨內極少數早年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的老幹部,但他甘於一生默默奉獻給我國教育事業,把國外辦大學的經驗結合中國實際,結出豐碩成果。我於1949年在上海考入大工,1951年留校工作。那時機構小,人員少,常見到屈院長,深感他平易近人。我們青年人曾臨時借用他的辦公室開會。“文革”期間,屈伯川同誌下放莊河青堆子我校學農基地勞動,與我們同睡在一鋪大木坑上,親密無間。在水田勞動平整土地時,大家對他十分關心照顧,不讓他在水田裏拖拽壓平地麵的木板,而是讓他蹲壓在木板上,由大家來拖。

屈伯川同誌自領導工作第一線退下後,十分關注學校建設,今天的大工仍沿著他開辟的道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