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熾這位1939年就入延安魯藝師從冼星海學習作曲的青年才俊,拿到屈伯川所寫的校歌詞,被深深地感染,很快就譜寫出了一首校園進行曲。該曲堅定有力,充滿信心,氣勢高昂,富有激情,表現出青年人的朝氣和活力,以及生於憂患、複興中華的精神。歌曲的音律與歌詞的聲韻相吻合,很容易唱,也容易記憶,既適合獨唱、合唱,也適合輪唱。劉熾,這位我國著名的現代作曲家,在這首校歌曲中充分展現了其藝術天賦。今天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後來創作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風煙滾滾唱英雄》、《我的祖國》、《祖國頌》等歌曲的音樂風格和精神內涵與這首校歌是一脈相承的。
這首由我國著名教育家、著名作曲家合作的校歌迅速在校園中傳唱開來,成為學校各項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聲音。當時,關東工專的師生在全校性集會或大街上集體列隊行進中放聲輪唱校歌。嘹亮的歌聲一浪高過一浪,引來市民駐足欣賞,展現了關東工專“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可以說,這首校歌深深地紮根在了當時的每一個師生心中。
1949年大連大學建立,建校不足三年的關東工專與關東電專等學校融入到了大連大學工學院;1950年大連大學建製撤銷,大連大學工學院獨立為大連工學院。這首校歌也就從校園中散去。歲月悠悠,斯人已逝,當年吟唱校歌的青年學子如今也已到了耄耋之年,這首校歌也已幾乎不可尋。但真正文化的生命又是頑強的,也正因此,聽到這首校歌,帶給我們的是久別重逢的喜悅與激動。
盡管融入了擁有校歌的關東工專,大連大學乃至大連工學院始終沒能擁有校歌,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在大工建校50周年前夕,也曾譜寫了一首校歌。令人遺憾的是,這首校歌始終未能傳唱起來。相較於其他一些大學,大工的曆史並不長,但我們是否也忽視了我們本不多也本應繼承的一些曆史文化元素?“信而好古”,並“敏以求之”,應是我們對於曆史文化的態度。唯有如此,也才能真正與時俱進。
關東工專校歌,現在的年輕人聽起來是那樣一首單純質樸的歌,卻仍能讓已過耄耋之年的那一代人吟唱,是因為她不僅僅是一首歌,而是那個艱苦卻充滿了奮鬥精神的時代的旋律,也是屈伯川老院長激勵後學的不朽號角。大學是一座精神城堡,校歌如同這城堡塔樓的銘鍾,鐫刻的是大學的精神,敲響之時便是一次與心的碰撞。60年校慶即將到來,願大工有一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校歌傳唱。
(附《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