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浙學 張景山 張文翰
屈伯川院長離開我們整整12年了。今天,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回憶在創建原子能係(又稱物理化學工程係)期間,他對我們的諄諄教誨。那時,他經常從淩水河來到東院,有一個時期每周要來多次。雖然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但仍然曆曆在目。他為祖國原子能事業嘔心瀝血的精神和在創建新專業群中展現的勇氣和智慧,至今仍回旋在我們的腦海中。
從國家大局出發創建新的專業群
1956年,黨中央做出了發展“兩彈一星”的重大決策;與此同時國家12年科技發展規劃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列為重中之重。麵對這一新形勢,高等學校應當怎麼辦?學校黨委和屈伯川院長審時度勢,及時做出決策,決定圍繞國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需要創建新的專業群。從1958年到1960年期間,屈院長有過多次談話,反複強調要從國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需要出發,盡快創建新專業。據我們回憶,他當時的構想是:先建放射化工和放射化學專業,再建核物理和核電子學專業,然後再建反應堆工程專業。這說明他對創建原子能係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計劃。
從無到有創建新的專業群,遇到的困難是可以預料的。一無教師,二無教材,三無實驗室。最關鍵的是沒有教師。當時的化工係,是全東北各大學的化工專業合並建成的。但偌大的一個化工係,竟找不到一位接觸過放射源的教師。麵對這種情況,首先要有勇氣,但還要有智慧。當時他反複強調,一定要抓重點,找好突破口。這實際上也是他辦校的一貫思想。早在化工係建設初期,他就十分重視抓重點實驗室,化工原理實驗室就是在他親自指導下建設起來的。現在,他又把突出重點,抓突破口的指導原則應用到創建新的專業群上。在他的親自策劃下,放射化工和放射化學專業於1958年暑期正式開始籌建。
為了盡快搞好這項工作,屈院長除調動校內的力量外,同時爭取一切可利用的國內外條件。他一再強調要多派人外出學習考察,加強與相關單位的聯係。他還親自率領我們到北京和鞍山等地,尋找合作途徑,捕捉各種發展機會。在北京,依靠延安時期老同誌的關係,多方聯係以求取得幫助,使我們有機會參加錢三強同誌召開的彙報會和國防係統領導召開的座談會。在鞍山,他和我們一起參觀考察了那裏的鈾礦處理車間,並與當時鞍鋼總經理袁振同誌商談合作事宜。
破解資源集聚的最佳途徑
聚集資源是創建新專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如何聚集資源可以有不同途徑。破解資源集聚的最佳途徑,是屈院長最為關注的問題。他曾多次說過:任何新學科都是在原有的學科中孕育出來的;同樣,創辦新專業一定要依靠老專業。這實際上就是他為集聚資源確定的一個重要原則。把創辦放工放化專業,作為他構建新專業群的一個突破口,就是根據這個原則,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策。創建這個新專業,固然是因為它和鈾釷原料工業以及許多工藝過程有很強的相關性,因此專業的服務麵比較寬,學生的適用性比較強;但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創辦這個新專業,具有相近學科和專業的基礎,可利用的資源相對說來比較多。當時,化工係已有無機化工、有機化工、染料及中間體、燃料化工、化工機械等專業,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和化工原理等學科均有較好的基礎。所以,他認為創辦這個新專業可以得到整個化工係的支持。在他的具體部署下,很快就從無機化工、染料及中間體等專業抽調出一批骨幹教師。其中,一部分青年教師於1958年8月赴北京大學進修“核物理學”“放射化學”等課程,一部分留在校內備課和開展科研工作,從而為創建新專業奠定了重要基礎。
學生從哪裏來?為了盡快培養出放射化工專業的畢業生,他決定從相近專業三、四年級學生中抽調。由於這些學生已經學完基礎課和化工類的技術基礎課,所以隻要再經過一、二年的專業培訓,就可以構建起基本適應專業需要的知識結構。事實已經證明,這些從原化工係抽調出來的學生,除一部分支援清華大學放射化工專業外,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按時畢業。據說,他們中的許多人參加了當時國家原子彈研製和原子能工業的各項工作,為祖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了貢獻。記得有一些同學在走上工作崗位後給係裏寫信,告知他們已遠離大城市走向大西北,由於保密原因再不能與母校和老師寫信而感到遺憾。總之,應當無愧地說,在創辦原子能專業,尤其是放射化工上,我校是走在前列的。這應當歸結於校黨委和屈伯川院長的決策,尤其是屈院長關於創辦新專業一定要依靠老專業的指導思想,對建設這個專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化學與化工,曆來就是相互依賴的。屈院長在籌建放射化工的同時,決定創辦放射化學專業,以使放射化工和放射化學兩個專業相互促進。考慮到當時的條件,專業領導采取合而為一的方法,教師也是共同使用的。這樣做的結果,既節約了資源,又提高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