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展迅速,各種專門人才不夠用,特別是高級專門人才很缺少的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目前,國際上經濟和國防實力競爭,實際上是科學、技術競爭,關鍵是人才競賽,人才要比人數多少,更要比才能高低。經濟發達的國家,都有一支由各種學科的初、中級和大批高級專門人才組成的龐大的科技專門人才隊伍。初級專門人才多數是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中級專門人才多是三四十歲的博士後人員和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一級的年輕知識分子。許多聰明而又勤學苦練的人,四十歲以前就進入高級專門人才行列,一直工作到六七十歲。
發達國家很重視智力投資,都有一些著名的高等學校,有一批學術水平高的教師。有現代化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能大量培養博士生和博士後人員,為國家培養各種高級專門人才和社會活動家(包括經濟管理人才和企業家)。隨著國際上實力競爭的加劇和科技的發展,它們的師資、設備越來越好,培養的高級專門人才越來越多,學術水平越來越高。
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強調發展獨立的科研機構。後來又受“左”的思想影響,不重視高等學校的科研工作,沒有建立授學位的研究生製度,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使高等學校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高教經費少,教學、科研儀器設備陳舊。由於這些曆史原因,建國30多年以來,雖然培養了四五百萬大學畢業生,形成了一支專門人才隊伍,但是,其中“文革”前大學畢業的人,現在年齡都在40歲以上,而成為高級人才的還不多,大部分人沒得到較好的業務進修和工作鍛煉的條件。“文革”時期畢業的大學生,雖然也不乏有培養前途的人,但由於過去學習不正規,多數人還要花較多時間補學基礎知識。粉碎“四人幫”後恢複統考,1982年以後畢業的大學生,一般還要十來年才能陸續成為高級專門人才。因此,我國現在不僅專門人才不夠用,而且麵臨著高級專門人才後繼乏人的嚴重局麵。中央領導同誌對此早有察覺,指出“智力開發是很重要的”,提出“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方針和“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要求。根據上述的一些指示和國務院批準的關於加速發展高等教育的規劃,適應四化建設迅速發展的需要,我國高等學校特別是基礎較好的院校,不僅要培養大學畢業生,還要加快培養更高級的各種專門人才,包括具有現代化的經濟技術知識,能夠開創新局麵的經營管理幹部。
隨著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財政情況日漸好轉,教育經費逐年增多,國家就有可能對一些師資力量較強、科學研究開展較好、招收研究生較多、教育質量較好的高等院校增加重點投資,采取“錦上添花”的辦法,讓這些學校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先現代化起來。與此同時,這些院校也要積極從擴大招生和開展科學研究等方麵來增加教育經費和服務報酬的收入,用以補充學校的建設費用。
高等學校應把提高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學術水平,作為當前學校建設的關鍵工作來抓。要從中年教師中選擇重點培養對象,並采取有力措施幫助他們先提高。現在師資、設備較好的院校,要爭取在1990年前,新培養提拔一批能作博士研究生導師的教授和大批能帶碩士研究生的副教授,使高校的教授總人數比現在增加一倍以上。20世紀90年代,還要爭取時間再從中、青年教師中培養出大批年輕的學術帶頭人。
基礎較好的院校,要隨著師資和設備條件的進一步改善,充分發揮潛力,擴大招生人數,要著重多招研究生,並加大博士生在研究生中的比重。研究生招生、分配製度要進行一些改革,在招生和留畢業生方麵要多給學校自主權,多尊重導師的意見。對成績優秀的碩士研究生允許學校留下或提前攻讀博士學位。還要提倡培養在職研究生,鼓勵自學成才。培養博士生要保證質量,博士學位論文在答辯前要由學校印發,分送各有關的高等學校、科研單位和企業部門,征求意見。通過學位考試答辯後,博士論文要在有關學術刊物上發表,有的還可將主要內容譯成外文,送發國外有關大學和研究機構。每年組織一次博士論文評選,對優秀論文給予表揚和獎勵,同時也是對學校培養博士研究生質量的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