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關於高等教育改革幾個問題的探討(2 / 3)

文、理、工、農等大學本科學製還可考慮實行二、四製,分為基礎班和高級班(或稱前期班和後期班),各為兩年。前兩年主要學習基礎理論課程和外文,學滿兩年進行一次升級考試,讓學習成績較好的大多數人升入高級班,進一步學習較高深的理論課程和提高外文水平,學習專業課程和作畢業論文(設計)。小部分學習成績較差的人學滿兩年就作為基礎班畢業生(相當於大學二年製專修科畢業生)分配工作。實行二、四學年製,就可以在中途對學生進行一次篩選,有利於提高畢業生質量,同時又可以利用學校同樣的宿舍條件多招收一點新生,並可以減輕一點專業課程(特別是專業實驗)和畢業論文(設計)的壓力,隻是多招新生需要增加一二年級公共課程和基礎課程的教學任務。

全國性的重點高等學校,應以招收本科生和碩士、博士研究生為主,如設有為地方辦的分校、分院也可以招收短學製學生。一般省、市、自治區辦的地方性高等學校,應以招收本科和短學製班學生為主,基礎較好的也可以招研究生。省、市、自治區管轄的地、市舉辦的高等學校應以招收短學製的專修科和基礎大學班學生為主。條件較好的也可以招一些本科班。中央業務部門舉辦的一般單科性高等學校,應以招收本科生為主,有的可招一些短學製學生,條件較好的也可以招收研究生。

三、關於改革招生製度的問題

擴大招生對象。全日製高等學校應以招收應屆高中畢業生為主,同時招收一部分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先進在職工作者(包括沒上過全日製大學的職工、初中級技術人員和中、小學教師)作為補充;職工教育以大量舉辦業餘高等教育為主,同時選拔一些先進模範人物、生產和工作骨幹上全日製大學作為補充,這不僅有利於培養人才和幹部,也對在職人員的工作和學習有鼓勵作用。

這裏,要特別提到讓現在青壯年中先進分子上大學的問題。十年動亂影響了大部分當時適齡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造成了在這一代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比他們前後出生的人都少,這是十年動亂的一個嚴重惡果,對需用人才和選拔中青年幹部都增加了困難。這一代人的數量不少,其中具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人也較多,是現在國民經濟各方麵基層工作的基本力量。我們應該從這一代人中湧現出來的先進模範人物中間選拔有條件上大學的人進全日製高等學校學習,培養大批郝建秀式的人才。過去有過這方麵的經驗,值得總結和推廣。這是對培養人才和幹部都有戰略意義的一項措施,要抓緊進行,不能貽誤時機。

全國性重點高等學校除按國家計劃招生外,可以接收一些現在經濟文化還不發達的省、市、自治區選派來代培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經考試及格),畢業後回本地區。教學費用由選送單位負責或由國家補貼一部分。

高等學校采用助學金與獎學金相結合的製度,並實行勤工儉學酬金的辦法,鼓勵學生參加學校勞動。還可讓少數高年級學生實行半工半讀,既可使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早得點收入,又可減少學校人員編製。還可采取某些經濟獎勵辦法,鼓勵一部分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到中等學校當教師。對高等學校學生可適當收點教材費和教學實驗消耗費(如果損壞實驗儀器設備要酌收賠償費)。在校住宿學生酌收少量住宿費。提倡本地學生有條件的盡可能走讀,專修科可招收部分走讀生,基礎大學可全部招走讀生。高等學校多的城市可以修建學生公寓,為外地和農村來的學生解決住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