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常常被我們稱作信息時代。經濟信息、政治信息以及文化信息鋪天蓋地地向我們湧來。以圖書出版為例,2007年,中國一共出版了24萬種圖書。這意味著平均每3分鍾,就有一本新書出版。當你讀完這一頁的時候,估計中國又有一本新書出爐了。
不過,隨著圖書品種的不斷增加,單品種圖書的銷量反而在不斷下降。記得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新書出版往往是1萬冊起印,現在3 000冊就不算少了。這說明什麼?這說明爭奪讀者注意力的東西太多了,平均分配在每一本圖書上的注意力自然就少了。而更重要的是,與圖書爭奪注意力資源的,不僅僅是圖書本身,還包括電視、網絡、雜誌、報紙、廣播,等等。這些媒體的存在,尤其是最新出現的網絡媒體的存在,極大地分散了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爭奪注意力的戰爭正變得無比慘烈。
隻要是戰爭,就自然存在輸贏。這個信息時代在造就了無數輸家的同時,也造就了不少出色的贏家。
研究曆史和諸子百家的人不算少吧?大多數人的著作都賣得“曲高和寡”,可人家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還有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就偏偏高居暢銷書排行榜前位。
醫學的書籍夠冷門了吧?而吳清忠先生就是能把《人體使用手冊》寫成老少鹹宜的大眾化作品。
羅伯特·清崎是最偉大的商人嗎?遠不是!他是最偉大的作家嗎?更不是!這位被美國文人嗤之以鼻的三流作家兼二流房地產商人,不但寫出了《富爸爸,窮爸爸》這本不朽的暢銷書,還把它寫成了一個曆經數年風雨不衰的暢銷書係列。
正在讀這本書的朋友,有多少人對經濟學感興趣?估計一下,一本經濟學教科書的最高銷量可能是多少?一般人給出的答案不會很樂觀。但如果你的答案很樂觀,也許是因為你和曼昆都不是一般人。他的《經濟學原理》在剛剛出版那年就狂銷了20萬冊。這個數字足以讓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汗顏。更牛的是,在書稿出版之前,出版社就付給了曼昆120萬美元的稿酬。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列舉的這些名人都曾備受爭議。一些與他們在相同領域進行研究的人士對他們的著作和推廣著作的方式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和質疑。因為這些名人組織和表達信息的方式顯然與老派的、嚴謹的學術作風不符。
可是,為什麼這些備受爭議的著作成了市場上的寵兒,而那些沒有太多爭議的著作卻在角落裏蒙受灰塵呢?
事實上,正是這些備受爭議的信息表達方式讓這些名人在無數精英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信息傳播界的明星。
在信息的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上,我們大多數人往往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內容上。很多人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比如,寫書的人會認為,隻要書籍自身的品質夠好,就不愁沒人買。而寫文章的人則認為,隻要文章的內容實實在在,就不愁別人不認可。與別人進行溝通的人認為,隻要自己的出發點是好的,就不愁對方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這樣的想法是美好的,可是它們很少能夠變成現實。
那些內容足夠好的信息往往拚不過外在形式上足夠好的信息。以廣告為例。這是一種以得到來自觀眾的直接認可為目的的信息形式。每一年,中國都會評出“十佳廣告”。它們個個立意深遠,內涵深邃。與之相對的是“十差廣告”。它們大都沒有什麼深邃的內涵,甚至可以說很膚淺。但“十佳廣告”得主的市場業績卻十分奇怪地年複一年地敗給那些幾乎沒有內涵可言的“十差廣告”,這“十差廣告”中就有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腦白金。
這些現象不得不讓我們反思,信息的形式在傳播過程中究竟在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也許《少林足球》中周星馳的台詞可以給我們以啟示:如果要想將少林功夫發揚到全世界,是要講包裝滴!
你我的信息也同樣需要包裝。如果不在信息的表達方式上做足功夫,再有用的信息也不會有人買賬。
所以,進入信息時代的我們,應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注意信息的表達方式。在這個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的世界上,優秀的信息加平庸的表達方式等於平庸的信息;平庸的信息加上優秀的表達方式卻能等於優秀的信息。
這種說法看似荒謬,卻高度符合現實。看看你自己,還有你身邊,有多少人思想深邃、能力卓越,卻因為不太擅長表達而遲遲無法脫穎而出?又有多少人思想普通、能力一般,卻因為擁有出色的表達能力而嶄露頭角?
也許這不公平,但仔細思考過後,你不得不承認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再偉大的思想,也要經過包裝,才能放出光芒。
如果有一天,你能夠把廢話都說得精彩,那就證明你的確有資格與其他強悍的信息提供者一決雌雄了。
本書可以幫助你實現這個目標。通過對有氧信息原則的詳細描述,你可以由淺入深地了解到點石成金的包裝信息的全部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