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讖謠(12)(3 / 3)

孔穎達

孔穎達(574—648),唐代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字衝遠。生於北朝,少時曾從隋代大儒劉焯問學,大業初,舉明經高第,後補太學助教。入唐,曆任國子博士、國子司業、國子祭酒等職。長於《左氏傳》、《鄭氏尚書》、《王氏易》、《毛詩》、《禮記》,兼善曆算。曾與魏徵等撰成《隋書》,並奉詔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等撰《五經正義》,為唐代科舉取士的標準書。其經學思想兼取南、北學,主張疏不破注,故不同觀點互見,矛盾之處頗多,未能成一家之言。多言“道”和“氣”,以“大極者未見其氣,大初者氣之始,大始者形之始,大素者質之始”(《禮記·月令正義》)為據,認定氣是從無到有的中介而為宋明理學家開辟先路。主張區別貴賤尊卑,宣稱“使賤事貴,卑承尊,是天道使之然也”(《書·皋陶謨正義》)。斥讖緯學說“假托鬼神,妄稱祥瑞”(《書·鹹有一德疏》),但在《毛詩正義》中又傳布此說。有時稱性生情,性善情惡,有時又稱性情皆本於天,難分善惡,莫衷一是。

段成式

段成式(?—863),唐代文學家,字柯古。祖籍臨淄鄒平(今山東鄒平縣),後遷居荊州(今湖北江陵縣)。父文昌,穆宗時宰相。段成式以父蔭官,會昌三年(843)為秘書省校書郎,累遷尚書郎,為吉州刺史。大中七年(853)因事免官。晚年寓居襄陽,和溫庭筠、餘知古、韋蟾等同遊襄州刺史徐商幕府,時相唱和。家中藏書頗豐,常以詩書自娛,博聞強記,尤精佛學。所作《酉陽雜俎》是著名的唐人筆記。《酉陽雜俎》二十卷,續集十卷,分類記載各種異事方物,體製略似張華的《博物誌》。雖大多是迷信神佛之說,但也不乏精篇,如吳剛伐桂等,並保存了一些遺文秘籍,多為後人征引。段成式又工於詩,詩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故稱其詩為“三十六體”。《新唐書·文藝誌》著錄《漢上題襟集》十卷,係段成式、溫庭筠和餘知古在襄陽唱和之作,已散佚。段成式的事散見於《寺塔記》、《塑象記》及《南楚新聞》等。《全唐詩》錄其詩五十六首,《全唐文》錄存其文十八篇,另有清人輯有《段成式詩》。

孟元老

孟元老生卒年代不詳,是南宋初期社會風俗學家。自號幽蘭居士。據《東京夢華錄序》稱:孟元老自幼隨先人官遊南北,北宋崇寧二年(1103)定居東京(今河南開封)州西金梁橋,在京度過了他的整個青少年時期。靖康之亂時,避亂遷居江南。因追憶北宋東京的昔日盛況,恐日久後世無聞“論其風俗者失於事實”,乃於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著成一書,感古人“夢遊華胥國”的典故,取名為《東京夢華錄》。該書共十卷,對北宋都城的地理、風俗、習慣及宮廷與民間生活狀況,都有翔實的記載,尤其是對京城市肆風情、諸行店鋪、京瓦伎藝、四時民俗等民間社會生活的記載,頗為珍貴難得,是一部反映北宋城市社會風俗和民間經濟生活的文化史著述,對於今日研究宋代城市民俗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書中列舉的宮廷典儀,朝章國製,也可補宋史之闕誤。

翟灝

翟灝(?—1788)清代學問家,字大川,後改字晴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進士。金華,衢州府學教授。一生博覽群書,精心考證,對經史、百家、山經、地誌都有研究,著述甚多。有《通俗編》三十八卷,又著《四書考異》七十二卷,《爾雅補考》六卷,均傳於世。其《家語發覆》、《周書考證》、《說文偁經證》、《大學石鼓補考》等皆稿藏家中。

楊公

楊公,即楊端公,名叫楊懷禮,十二歲時就跟人學習陰陽之術,但真正出師是在他三十五歲。出師以後就能獨當一麵。他主要是給人家擇日、下葬、看風水,給死人開路。他還能捉鬼、收鬼。據他自己說,不管什麼鬼都怕他。

楊懷禮大概是近代人,他的事情主要流傳於四川一帶。說他穿著長衫,是現代人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