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以上史料所載,昆侖山真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它既是華夏民族的孕育之地,也是“百神之所在”。《海內西經》中又說昆侖是人們死後的魂歸之地。《禮記·檀弓下》中雲:“(人死後)葬於北首,北首,三代之達禮也,之幽之故也。”《禮記·禮運》中亦雲:“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所謂“北首”,即頭朝北麵的昆侖之山。
陝北民俗信仰中的地獄觀應當說是受到這一文化理念的極大影響後形成的,盡管人們很少知道這些典籍所記載的文化淵源,但老百姓們總將人死後稱做“一命歸西”。這裏的“一命歸西”不同於佛教所說的“命歸西天”、“歸西”,即回到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昆侖山,“命歸西天”中的“西天”是說人在世時做了善事,死後可以去西天成佛,這是兩個不同的地方,一個是民族的本源地,一個是虛構的佛國世界。它們收留的人魂也是不一樣的,凡是華夏民族的後裔,死了以後,魂魄都要回到他的祖籍昆侖山去,而西天則不同,它隻接納生前做了善事而成佛的人。它的方位也不同,“一命歸西”沒有說就是去西天,而是說去了“西方”,昆侖在西方,指的就是此地,它是在地上的“西”,“西天”則指西方的天,是天上世界。
在《大荒西經》中將王母說成是在昆侖山專司冥界的一位怪神,說她居住在“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的地方,她是這裏的主人。所謂“弱水”,郭璞注曰:“其水不勝鴻毛”。在《史記·大宛列傳》索隱引《輿地圖》中雲:“昆侖弱水,非乘龍不至。”這樣一條連鴻毛都浮不起來的河水,人又不可能去乘龍飛越,怎麼“奈何”得了,這大概就是後人所謂的“奈河”了,也就是地獄中的“奈何橋”的來曆。王母是這裏的首領,不能不說她就是那一時期的地獄之主。
從以上資料來看,最早的幽冥世界是在昆侖山,是在地上的冥界。
冥界從山上轉入地下是始於戰國時期,據《左傳·隱公八年》中所載:鄭莊公置薑氏於地宮,發誓說:“不及黃泉,不相見也。”後來,鄭莊公為了母子相見,聽了潁考叔的話,“闕地及泉,遂而相見。”這一故事就是以“黃泉”為死地的。因莊公發誓說,不到黃泉路上,他們母子是再也不相見了。所以,潁考叔以掘地及泉,以為黃泉之法才使他們母子相見。這裏的“黃泉”也就是以昆侖之“弱水”,“黃泉”為藍本翻版過來的,在鄭國的國土上虛擬了一個人工“黃泉”。由這一“黃泉”來稱地獄,地獄的代名詞“黃泉”便很快流傳開來,並在漢代時期被完全定型,成為後人所認可的地獄名稱。這時的“黃泉”——即地獄已經離開了昆侖山,但還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佛教傳入我國以後,佛、道兩教的地獄觀進行了大融合,但又有各自的地獄說法。道教以泰山取代了西昆侖,成為新的冥界。泰山君取代了西王母,成為新的地獄之主。從此,冥界下山入地。不過,這時的地下冥界指的是泰山周圍的,被人們約定的山的“地下”,而不是指泛泛的“地下”。西王母也因她地獄之主的喪失,被人們推崇為主管女仙的“班主”,其形象也由“虎齒”、“豹尾”的怪物變成了雍容華貴的“貴婦”了。
關於西王母是最早的冥界之主的說法,周明先生對其做了考證。他引用《山海經·西次三經》中記載所雲:王母有冥王之司職,“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頭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郭璞注曰:“主知災厲五刑殘殺之氣也。”周明先生的第二點考證結論是,西王母除了掌刑殺職能外,還有使人返魂或長生的法力或法器,所以在許多神話故事中都有西王母所居住的昆侖山上有一棵“不死樹”,人食其果實可以長生不老的說法。
在遠古時期,各部落所信仰的神靈有所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各自的冥界觀。在眾多的冥界文化觀念中,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的冥界有三個,一個是山上冥界,一個是海中冥界,另一個則是地下冥界。
山上冥界就是華夏部落的冥界觀,它在西昆侖,前麵已述過。但在三大部落東遷後形成的新的冥界觀念中,主宰此山的已不是西王母,而是玉皇大帝的前身——璜玉之神黃帝,西王母在黃帝主宰此山時僅僅是一位掌握人類死生大權的冥王,而不是此山之主。
海中冥界。是從昆侖山上下來後,東遷到大海沿岸的東夷部落的冥界觀。由於他們離開了高山,麵臨大海,長期在這裏生活著,他們便塑造了海中冥界這一幽冥世界。據《山海經》中說:在大海之中,有一座叫做“幽都”的山,由北方水神玄冥執掌此山。後來又塑造出另外一座山,叫做“度朔山”,這座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幹綿延三千裏,在桃樹的東北方向有一座鬼門,是萬鬼出入的地方。鬼門前有兩個神人,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鬱壘”,他們二位管理著所有的鬼,並負責對鬼進行審查,一旦發現有害人的惡鬼,就用葦索捆了去喂老虎。因此也就有了後來的信仰,認為鬼怕桃木,因為鬼在桃樹下是服服帖帖的。鬼還害怕葦索和虎,因為葦索可以捆鬼,虎可以吃鬼。至於神荼和鬱壘二位神將——即後來的門神,鬼就更害怕了。
由於東夷部落後來被華夏部落所融合,東夷部落的冥界觀自然也被融合到了華夏部落的冥界觀中,形成了新的部落文化。因此,北方人在信仰山上冥界的同時,也信仰著海中冥界。
屈原在他的《招魂》詩中又塑造了一個地下冥界,這一思想來源於苗蠻集團的冥界觀。苗蠻集團從西昆侖東遷之後來到中原,在華夏三大集團的戰爭中屬於戰敗集團,被迫向南遷徙到了雲貴一帶。他們離開了自己的發祥地,獨立地創造著自己的生活空間和文化時空,摒棄了山上冥界觀的過去,塑造了地下冥界。屈原受到這一文化思想的影響,塑造了地下冥界神係。他在詩中說:地下冥界的統治者是土伯,長著嚇人的角,三隻眼,虎頭,身體像牛一樣粗壯,但又像蛇一樣彎彎曲曲,他在地下到處追著吃死人的靈魂。在後來冥界神靈的演進過程中,人們又將這位吃人靈魂的土伯衍化成了社神後土,因而,他也就成了土地神的前身。為了不失其原始神靈的作用,在後來的玉皇大帝神係中,仍然讓土地神管理鬼魂,但此時,他的權力已經很小了,隻是對他所管理的當地的鬼魂實施管理,而對所有鬼魂實施管理的則另有神靈。
華夏民族在最後的形成和統一過程中,各原始宗教也在不斷地進行著融合和統一,最終形成了一種新的宗教,成為華夏民族共同的宗教信仰。因此,在各民族、各區域的宗教信仰中很難區分出哪一類是原始宗教,哪一類是統一以後的宗教,哪一類是哪一民族、哪一地區的民族宗教和區域宗教。它充分體現了兼容並蓄,各有取舍的形成特點。
在茫茫冥界中,除了王母、神荼、鬱壘幾位原始冥神外,還有幾位原始冥神是值得民俗文化所關注的。
一、宗布神。據《淮南子·汜論訓》雲:“羿除滅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傳說,後羿射九日後,又殺死了猰□,九嬰,修蛇等眾多凶怪,天下才得以太平。後羿又收了逢蒙做徒弟,不料逢蒙心術不正,認為天下隻有後羿的武藝超過了自己,便暗殺了後羿。人們為了感念後羿為民除害的功德,便將後羿奉為統轄天下厲鬼和誅除邪鬼的尊神,即宗布神。但幽冥之界除了厲鬼外,還有善鬼,宗布神所統隻是厲鬼,而不管善鬼。這大概是他最終退出幽冥神靈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