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張果太神奇了,所以,有很多人想弄清他的來曆。當時有一個能看出神鬼百怪本相的人叫師愛光,玄宗讓張果坐在自己屋內,讓師愛光來看,師愛光根本不知張果在哪裏。玄宗又讓邢和璞來看。邢和璞是一個知人壽夭的占卜者,他怎麼推算也弄不清張果的出生日子,更不用說何時謝世了。玄宗這才知道張果是一位神仙。
一日,唐玄宗來到鹹陽狩獵,捕得一隻大鹿,回宮之後正欲宰烹,恰被張果看見了,他說:“這是一頭仙鹿,其壽已滿千歲,本是漢武帝上林苑的。”玄宗說:“你怎麼知道?”張果說:“漢武帝放生時在它左角上係了個銅牌。”玄宗命人驗來,果有一塊兩寸大小的銅牌,但因年代久遠,上麵的字跡已鏽蝕地看不清了。
唐玄宗請來精通道術的葉法善,問起張果的來曆,葉法善說:“我知道,但不能講。除非您在我死後肯免冠赤腳求張果的話,我才敢說。”玄宗答應了,葉道士才說:“他是天地初分時就出生的一隻白蝙蝠精啊。”話音剛落,果然七竅流血,倒地而死。玄宗立即起駕去張果處,免冠赤足,向張果謝罪,說完全是自己的過錯。張果道:“這小子多嘴多舌,不治治他,還會泄露天機。”玄宗哀求多時,張果才隨駕赴宮,口含清水噴在葉法善臉上,葉法善才活過來了。
不久,張果自稱年老多病,請歸恒州。他明白,錦衣玉食的宮廷不是自己的終老之地。玄宗挽留不住,賜帛三百匹,放歸恒州。張果走到恒山蒲吾縣後忽然暴卒,弟子們將他葬在中條山。玄宗聽說後,不相信張果真死了,派人開棺查驗,棺中並無人影。玄宗便在蒲吾建立了一座棲霞觀,祭祀張果老。
後世有人在張果老倒騎驢的畫像上題詩一首曰:
舉世多少人,無如之老漢,
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傳說張果老雲遊四方時,常敲打漁鼓簡板,唱念道曲,所以人們將張果奉為唱道情的祖師爺。
此外,《獨異誌》中說張果是混沌初開時的蝙蝠精變的。《曆代神仙通鑒》則說張果是玄女的弟子。就這樣將張果越傳越神,所以在民間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唐玄宗將張果召入宮中後見張果容顏衰老,問他說,得道之人何故如此,張果大言回答說,他乃帝堯丙子歲人,曾任侍中之職。玄宗深信不疑,不久擢為“銀青光祿大夫”,賜號“玄通先生”。
民間傳說他常背負一道情簡,倒騎白驢,雲遊四方,宣唱道情,勸化世人。所乘白驢,日行萬裏,夜間疊如紙,放於箱中,白晝以水禳之,還成一驢。
呂洞賓
呂洞賓,相傳為唐代人,姓呂名喦,或岩,字洞賓。原為唐朝宗室,姓李。武則天盡殲唐室子孫,故避禍改為呂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棲洞,故字洞賓。亦傳說為唐朝禮部侍郎呂渭之孫,因感仕途多蹇,轉而學道。《宋史·陳摶傳》記“呂岩為關西逸人,有劍術,年百餘歲,步履輕捷,頃刻數百裏,數來摶齋中。”是位修道有術之高道。《全唐詩》收有其詩作二百多首。據此,曆史上,呂洞賓可能實有其人。後世道教和民間為他編織了很多仙話,成為以“劍仙”、“酒仙”、“詩仙”聞名於世的真仙。傳說他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風塵,於長安酒肆中遇漢鍾離,“黃粱一夢”遂感悟求其超度。經過生死財色十試,心無所動,乃得受金液大丹與靈華畢法。後又遇火龍真君,傳以日月交拜之法。宋代封呂洞賓為“妙通真人”。元代封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後世又稱“呂純陽”。王重陽創立全真教後,被奉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稱其為“呂祖”。
民間流傳有“呂洞賓三醉嶽陽樓度鐵拐李”,“飛劍斬黃龍”等故事。
相傳,呂祖誕辰為農曆四月十四日,道教多於此日設齋醮祈禱。
也有說呂洞賓是唐時蒲州永樂縣人,亦有說他是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人。說他出生在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農曆四月初四日,巳時。因他出生的年月日時均為陽數,所以號“純陽子”。這一說法恐怕不妥,陰陽學將奇數認做“陽數”,偶數認做“陰數”,四月初四日皆為陰數,何謂純陽?說他母親臨產時,有異香滿室,紫雲蓋天,有一隻仙鶴從天而降,飛入帳中突然消失。隨後,他便降生了。
呂洞賓生而就有異相,雙眉斜飛入鬢,鳳眼光彩照人,鼻梁高而端正,並在左眉和左眼下都有一顆黑痣。父親對他十分鍾愛。有一天,馬祖和尚登門拜訪,父親請馬祖推算小兒日後的命運。馬祖掐指推算後說:“此兒相貌清奇,骨相不凡,自是風塵之外的人物。他日長大後,遇廬則居,遇鍾則叩,這八個字要謹記在心。”後來,他果然在廬山修行,遇鍾離權求道。
呂洞賓在幼年時期聰明過人,通曉典章百家,下筆有神,出口成章。長成以後,身長八尺二寸,脖子修長,前額寬闊,朝天鳳眼,真是堂堂儀表,與眾不同。他與多數讀書人一樣,走了科舉道路,但在幾次會試中都沒有考中,荒廢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於四十六歲那年,他又赴京城應試,依然是名落孫山。他委靡不振地獨自走進一家酒肆想借酒消愁。剛剛坐下,酒肆門外走進一位長須老道,在呂洞賓對麵坐下。那種超凡脫俗,飄逸恬淡的神態頓時打動了呂洞賓,於是,他們二人攀談起來,談得很投機,並且越來越親近。老人忽然詩興大發,向店家索取筆墨,題詞一首曰:“坐臥常攜一壺酒,不教雙眼識皇都。乾坤許大無名姓,疏散人間一丈夫。”呂洞賓看後,覺得詩意豪邁,十分敬佩老人,便請求道長高姓大名。老人微笑道:“我姓鍾離,名權。”呂洞賓聽到“鍾離”二字後,頓時想起父親經常提起的馬祖之言“遇鍾而叩”,於是心裏醒悟,要拜鍾離權為師,跟隨左右以學道。但他又對家中的妻小有些依戀不舍之情,沒有立即拜師。鍾離權已看出他的隱情,便說:“我們不必馬上入山,各自先回去,明天到我住所找我。”說罷走了,臨走時將住址告訴了呂洞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