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神
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將雨神列入了國家祀典之中。到了秦代,出現了專門祭祀雨神的廟宇。
古代對雨神的信仰一開始是將其附會給星體,繼而將其轉化,附會給一名叫做“赤鬆子”的神仙。這一轉化有一個傳說,炎帝神農時期還沒有專門的雨神,出現了連續兩年的幹旱天象,滴水未降,江河幹涸了,山巒也幹得裂開了口子,大片大片的良田變成了沙磧之地,使神農炎帝心裏非常著急,隻好向上帝作了彙報。元始天尊及天上眾聖們也對人間的這一旱情感到焦慮,一塊商議後,決定讓赤鬆子擔任雨神,下界來人間降雨。
赤鬆子長著一副古怪的模樣,他身披草領,下身圍著皮裙,蓬頭垢麵光著腳,指甲如同利爪,渾身長滿了黃毛,手裏拿著一枝柳樹條,走起路來又蹦又跳,嘴裏還不停地說著唱著。與人說起話來瘋瘋癲癲的,好像是一個野人。他來到凡間後就去見神農,向神農自我介紹說:“我,號稱赤鬆子,以前在留王屋修煉了許多年,後又跟隨赤真人遊衡嶽。赤真人在出行時常化作赤色神首飛龍,我也化作一條赤色虯龍緊緊跟在他的後麵。我與赤真人去朝覲元始天尊和天上眾聖時,眾聖們見我能夠隨著風雨自由自在地上上下下,便叫我當雨神,主管降雨的事情。如今人間大旱,天尊派我降雨,你看如何降法。”說後即與神農商量起降雨的事來。
赤鬆子與神農商量後,把天空的晴雨陰晦調理得有條有理,安排了降雨日期,將五日一雨叫行雨,十日一雨叫穀雨,十五日一雨叫時雨。布雨時布得不疏不密,不濫不泛,恰到好處。因此,莊稼長勢甚好,民眾受益匪淺。
赤鬆子人也很隨和,他與神農相處得很好,還給神農教會了如何服食水玉的方法,以達到“入火自燒”的登臨真仙的境界。
炎帝的小女兒對赤鬆子產生了愛慕之情,因此,常讓赤鬆子帶她去玩。有一天,赤鬆子在前麵跑,她就在後麵追,一直追到天上,她成了天上神仙。
神仙中還有一位赤鬆子,就是漢代的皇初平(也有叫黃初平的),他得道以後以“赤鬆子”為號,浙江金華的赤鬆觀,據說就是他成仙的地方。
赤鬆子作為雨神,給人間帶來雨露,因此受到很多人的仰慕。如,漢代的張良就表示:“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遊。”(見《史記·留侯世家》)張良仰慕赤鬆子的心理成為後世常用的典故,人們常以此典故來表達功成身退的思想感情,或是借來喻義遁跡仙道的行為。如漢代劉向在《列仙傳》中稱:眇眇赤鬆,飄飄少女,接手翻飛,泠然雙舉,縱身長風,俄翼玄圃,妙達巽坎,作範司雨。
陝北民間信仰的雨神應為赤鬆子。人們在祈雨時,用柳枝編成帽圈戴在頭上,手持柳條蘸水笞打祈雨人,水桶中插滿柳條等,這些都說明了赤鬆子手執柳條之形象在民俗信仰中的表現。
五嶽神
所謂五嶽,即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五嶽的神權地位在四瀆(即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之上。五嶽的地位是怎麼來的?據《周禮·春官·大宗伯》雲:“以血祭祀社稷、五祀、五嶽;以埋沉祭山林川澤。”由此可見,五嶽之祭祀儀規高於山林川澤。《禮記·王製》中又雲:“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此謂五嶽為三公,四瀆謂諸侯,五嶽明顯高於四瀆。
祭五嶽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可以從《隸釋》中找到,另有東漢光和二年的《樊毅修華嶽碑》中記述說:“祭祀三公者,以能興雲雨,產萬物,通精氣,有益於人。其德體明,則有禎祥;荒淫臊穢,篤災必降。因瀆祭地,嶽以配天。”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祭祀五嶽的重要性。
五嶽在我國曆史上發生過幾次變化。在《爾雅·釋山》中雲:“河南華(華陰山),河西嶽(吳嶽),河東岱(岱宗,即泰山),河北恒(北嶽恒山),江南衡(南嶽衡山)。”這裏的“河南”、“河北”是指黃河之南和黃河之北,不是現在所雲河南省、河北省。其中“河北”是指黃河以北,“河西”是指黃河以西。又有霍山為南嶽的說法,霍山即現在安徽天柱山。在《史記·封禪書》中雲:“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因為河洛是我國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所在地,將嵩山封為中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四嶽各如其方,即它所處的方位,也是順乎情理的。漢宣帝(前74—前49)確定以泰山(在山東)為東嶽,霍山即天柱山(在安徽)為南嶽,華山(在陝西)為西嶽,恒山(在河北)為北嶽,嵩山(在河南)為中嶽。其後又改今湖南的衡山為南嶽。明代始以今山西渾源的恒山為北嶽,清代移祀北嶽於此。
後世帝王對五嶽的每每加封,使五嶽的地位日漸升高,具有皇家至高無上的特征。唐武則天四年,加封中嶽為“中天王”。唐明皇先天年,封西嶽為“金天王”,開元十三年封東嶽為“天齊王”,天寶五載,封南嶽為“司天王”,北嶽為“安天王”。自此五嶽在名山中享有獨尊的地位。
到了宋代,對五嶽進行了新的加封,即在原封號之前加了一個“聖”字,並由王位升至帝位。宋真宗祥符元年十月,皇家下詔為泰山加號曰:“仁聖天齊王”,四年二月,加號西嶽為“順聖金天王”,中嶽為“崇聖中天王”。五月又將中嶽改號為“中天崇聖帝”,東嶽為“天齊仁聖帝”,南嶽為“司天昭聖帝”,西嶽為“金天順聖帝”,北嶽為“安天元聖帝”。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加封東嶽為天齊大生仁聖帝,南嶽為司天大化昭聖帝,西嶽為金天大利順聖帝,北嶽為安天大貞玄聖帝,中嶽為中天大聖崇聖帝。
到了明代洪武三年,洪武帝認為,嶽鎮海瀆之封,起自唐宋。夫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受命於上帝,豈國家封號所可加?乃盡去前代封號,直呼某嶽某山之神,猶如東嶽泰山之神,等等。自此,五嶽封號被取消,但由於前代封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已深入人心,後世人仍有稱封號者。如五嶽曾被封為“帝”,民間仍將五嶽之神帶入帝號,如呼東嶽泰山為“東嶽大帝”。
五嶽之神雖然早被人們賦予了多種社會職能,但推其本源則屬自然崇拜。道家為了擴大其影響,壯大神靈陣營,利用五嶽在民間的崇高地位,便把五嶽拉入了道教神係,雲五嶽之神乃神側之“上清真人”,並非“山林之神”。《文獻通考·郊社》卷十六雲:“(唐)開元時,天台道士司馬承禎言:‘今五嶽神祠,是山林之神也’。非真正之神。五嶽皆有洞府,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職。山川風雨陰陽氣序,是所理焉。冠冕服章,佐從神仙,皆有數名。請別立齋祠所。上奇其說,因敕五嶽各置真君祠一所。”唐明皇好道,故采納其說。
在民間信仰中,五嶽之神,各有分工,所掌不同。明人馮應京在《月令廣義·圖說·五嶽真形圖》中引《藏經》雲:“五嶽之神,分掌世間萬物,各有攸屬。如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為五嶽祖,主掌人間生死貴賤修短。衡嶽主掌星象分野,水族魚龍。嵩嶽主掌天地山川,牛羊食啖。華嶽主掌金銀銅鐵,飛走蠢動。恒嶽主掌江河淮濟,四足負荷等事。”
西嶽神
《雲笈七簽》雲:“西嶽華山君,領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華山君服白素袍,載太初九旒之冠,佩開天通真之印,乘白龍。”《恒嶽誌》中雲:“華山以終南,太白二山為副,主世間金銀銅鐵,兼羽翼飛禽。”因西與白色,五行中的金相對應,故而,西嶽神乘白龍,服白袍,又主金屬之事。
華山受到推崇是由李隆基推向**的。李隆基屬雞,雞在十二地支中是酉,在地支與顏色、方位的對應關係中,酉與西方、白色、金相對應,因此,李隆基將他的本命年酉年與西嶽華山相對應,以華山為他的“本命山”。華山也從此交上好運。《舊唐書·禮儀誌》中雲:“玄宗乙酉歲生。以華嶽當本命山。先天二年七月正位,八月癸醜,封華嶽神為金天王,開元十年,因幸東都,又於華嶽祠前立碑,高五十餘尺。又於嶽上置道士觀,修功德。”也就是說,唐明皇在剛剛即帝位後,就將華山加封為王了。
五嶽被封為王的基本情況是:
唐武則天年間,封中嶽神為中天王,
唐明皇先天二年封西嶽神為金天王,
唐明皇開元十三年封東嶽神為天齊王。
唐天寶五載封南嶽神為司天王,北嶽神為安天王。
唐人鄭綮在《開天傳信記》中雲:唐明皇登封泰山,“車駕次於華陰,上見嶽神數裏迎謁。上問左右,莫之見。遂召諸巫,問神安在。獨老巫阿馬婆奏雲:‘三郎在路左,朱發紫衣,迎候陛下。’上顧笑之,仍敕阿馬婆,敕神先歸。上至廟,見神槖鞬,俯伏庭東南大柏樹下,又召阿馬婆問之,對如上見。上加敬禮,命阿馬婆致意,而旋隆詔先詣嶽,封為金天王,仍上自書製碑文以寵異之。其碑高五十餘尺,闊丈餘,厚四五尺,天下碑莫比之。其陰刻扈從太子公以下百官名氏。製作壯麗,巧無倫比焉。”此說是唐明皇為西嶽封王立碑是同時進行的,但《舊唐書·禮儀誌三》中說,華山被封為金天王是在唐玄宗剛剛即位之時,而立巨碑則在開元十年。若以《開天傳信記》所言,華山封王應在東嶽、南嶽、北嶽之前。
華嶽神雖然如此顯榮,但在一些古籍中和民間信仰中,他卻是邪惡之神。
《隋書·庶人(楊)秀傳》中雲:“庶人秀,高祖(楊堅)第四子也。及太子勇以讒毀廢,晉王(楊)廣(即後之隋煬帝)為皇太子,秀意甚不平。皇太子恐秀終為後變,陰令楊素求其罪而潛之。太子陰作偶人(人偶或士偶),書上(楊堅)及漢王(楊秀之弟楊諒)姓字,縛手釘心,令人埋之華山下,令楊素發之。上因下詔數其(秀)罪曰:‘漢王於汝,親則弟也,乃畫其形象,書其姓名,縛手釘心,枷鎖柩械,仍雲請西嶽華山慈父聖母神兵九億騎,收楊諒魂神,閉在華山下,勿令散蕩。我之於汝,親則父也,複雲請西嶽華山慈父聖母,賜為開化楊堅夫妻回心歡喜。又畫我形象,縛手撮頭,乃雲請西嶽神兵收楊堅魂神’。”楊秀遂被革去蜀王頭銜,廢為庶人,還被關了起來。
在民間信仰中,華嶽神又以桃色事件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