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把祭祀社神的日子叫做“社日”,人們一般在二月初二祭祀社神。率同社人眾祭祀社神的人叫“社正”。《唐會要》卷十上《後土諸裏祭社稷儀》中雲:“前一日,社正及諸社人應祭者,各清齋一日,於家正寢。”但後世中不一定是主持社祭的人也叫社正。如《明會要》卷五十六《社倉》中雲:“令各府按設社倉,令民二三十家為一社,擇家殷實而有行義者一人為社首,處事公平者一人為社正。”又元代製度凡十家立一社,擇一人作社長,位低於裏正。(見《元史·刑法民》四《捕亡》)由此可見,元明時期的社正、社長之稱謂是起源於社神祭祀的。
凡住宅、官衙以及寺廟,有供奉土地神者,這些地方的土地神就是“宅神土地”或雲“住宅土地”,他的職責是主這一房宅,是土地神社會化以後派生出來的“土地神”,對這裏的土地神也要祭祀。宅神土地在陝北民間的祭祀大都在春節期間,在春節貼對聯時要在住宅牆壁上所留神龕中貼上“天地之神位”、“土神之位”的神主依附標祭帖,與祭祀其他神靈的同時一起祭祀。有的住宅沒有這種神龕時,就用泥巴泥一個“香插插”代之。有的地方除了社日祭祀土神外,還有初一,月半燒香之俗。平日裏,人們若有求於土地神,或是做了驚動土地的事情時,則要進行臨時祭祀,不拘日期。祭祀土地的祭品則視事情的大小和家庭的貧富來決定。社日,據《孝經緯》曰:“社者,土地之神。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祭祀“社神”之日期,稱為“社日”,一般分為“春社”和“秋社”。秦漢以後,總司天下土地之社神逐漸演變為與天帝相對應的“後土皇地祇”,由國家專祀,而各個地方、鄉村之社神則逐漸演變為土地神。
後世民間對社稷神的俗稱是“土地神”和“五穀神”,是自然神,代表著土地和農作物,體現了土地和農作物的自然屬性,不具有任何社會職能。當他們被社會化以後,他的職能也越來越多了,行使著全麵管理和保護當地的一切事務的權力。無論大小事情,陰間陽間,還是陰陽相涉的事情,都由土地來管,也是他的“分內”之事。另外,還有一些兵匪盜賊,時疫疾癘,旱澇災害,以及老百姓與鬼魂之間的善惡事情,土地神也要插手。人們給土地神賦予了這麼多的職能,所以也就有了當人死後,魂靈要到土地那裏去報到的說法。在民間也就產生了“報廟”的習俗,即到土地廟裏去為亡人的魂靈報到。
土地神在民間信仰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那麼,土地的偶像應當由誰來充當?說法很多。民間習慣將土地神稱做“社公”、“土地爺”、“土地公公”等。從字麵上,土地神應是一位上了年紀的男子。那麼,這位男子又是誰呢?據典籍記載,通行的說法是,句龍是社神,柱、棄是稷神。據儒教文獻典籍記載,社神和稷神原來是古代官吏。《左傳·昭公十九年》中雲:“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後土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禮記·祭法》中說:“共工氏霸有九州,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左傳》中又說,句龍“佐顓頊,能平九土,為後土,故封為上公,祀以為社,非地祇。”後土在古代官職裏是土正,是專門負責管理土地和開發利用土地的官員。《禮記·祭法》中說:“厲山氏(即列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能繼之,故祀以為稷。”《國語·魯語》又雲:“列山氏之有天下,其子曰柱,能殖百穀,故祀以為稷。”
田正是負責種植農作物的官員,因而被稱做“稷”。柱(農),棄任田正官職,他們是卓有成就的農事專家,死了以後被祀為稷神是理所當然的。在我國古代,田正是屬土正管轄的。田正的設立又晚於土正,因此,田正的設立和對稷神的信仰是在農業普遍興起以後的事情。根據這一管轄製度和設立的時間順序來看,可以認定,稷神是附屬於社神的。
在句龍被奉為社神,柱、棄被奉為稷神以後,曆代又有一些名人也被奉為社稷神。漢代則以周代始祖後稷為稷神。儒者鄭玄同意以後稷為稷神,王肅則認為應以周棄為稷神。但後世多尊崇鄭玄說。從唐代開始,又有人主張隻要承認社稷是土穀之神就行了,不需要追究他究竟是哪一位曆史人物。認為:“稷者,土有生長之助,立其神,因以稷名之。”本無正神,人感其功,欲美報之。(見《通典》卷四十五)自此以後,則隻以社稷為土穀之神,祭祀社稷的目的也是“為萬人求福報功”,“有所祈求禱祠則祭之”。(見《通典》卷四十五)這時的祭祀儀式一般由皇帝主持。
據說,最早被奉為土地爺的名人是漢代的蔣子文。他是揚州人,平生嗜好酒色,荒唐風流。常以自己相貌不凡,死後定會成神為言。東漢末年,他在秣陵(今南京)任尉官時,將一名強盜追至鍾山後展開格鬥,不幸被強盜擊傷了前額,他忍痛將強盜活捉,但因傷勢過重,後來死亡。東吳時,蔣子文的部下看見他騎著白馬,執著白羽扇,還帶著幾個隨從。部下嚇得掉頭就跑。子文追上說:“我應當是這裏的土地神,保佑這裏的百姓,你告訴百姓們,為我立祠。否則,將有災難發生。”此事傳開後,人們也沒當一回事,但這年的夏天瘟疫流行開來,人們這才相信是蔣子文求祠而不得才降災於人,於是,便有人私下裏祭祀起蔣子文來。蔣子文又附在巫婆神漢身上說:“我能保佑孫氏,應當為我立祠,否則,我叫小蟲入人耳為災。”此後,果然有小蟲入人耳者。孫權的大臣們認為:“鬼有所歸,乃不為厲。”還是以安撫為上策,孫權便派使者封子文為中都侯,他的弟弟子緒為長水校尉,皆加官綬,並為立廟。又號鍾山為“蔣山”。《資治通鑒》卷九十四胡三省注引《輿地誌》雲:“漢末,秣陵尉蔣子文討賊戰死於此(鍾山),吳大帝為立廟。”
宋代淳熙年間,敕封西施為土穀神,曰“苧蘿村土地西施娘娘”,西施是浙江蕭山苧蘿村人。她成為我國第一位被奉為神的女性名人。
韓愈被清朝翰林院和吏部奉為他們的土地神。因為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又以孔孟“道統”自居,所以是封建時代正統士大夫們最敬仰的人物之一。蘇軾又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翰林院是國家最高的文化機構,翰林們祭祀韓愈既表達了敬仰之情,又有祈求保佑的意思。韓愈也曾任過吏部侍郎。他雖不以吏部侍郎而出名,但曆代吏部侍郎中唯他最出名。所以,吏部將他奉為土地,也有“行業神”的意思在裏麵,其用意大概與衙門吏胥奉他們的祖師蕭何、曹參為土地神相類似。
嶽飛被南宋時期位於京城臨安的太學奉為土地神。太學也是嶽飛的故居,奉其為土地神有雙重意義。(事見《宋史·徐應鑣傳》)
被奉為土地神的,有為官員者,如梁朝時期的大官沈約,被奉為湖州烏鎮普靜寺的土地神。有進士出身的文化人,如唐朝中葉的薛稷、鮮於侁,被奉為安徽黟縣衙門的土地神。也有小民為神的,如宋代福建候官縣市井小民楊文昌,以製扇賣扇為業,為人直樸,買賣公道,又是孝子。一日在街上跌倒,昏死過去。醒來後說,有一黃衣人送信給他,信上說:“楊文昌可做畫眉山土地,替鄭大良。”次日,楊文昌就死了。年底,有一遠方商人來楊家買扇,閑談中,楊文昌的兒子說起父親臨死前的奇事,商人聽後說:“畫眉山在四川西嘉州地方,當地人都說,今年二月許多人都見新土地神上任。現在的土地神比以前的靈驗得多。當地祭奉甚謹。”楊文昌死於慶元元年春天,正合此說。
亦有做買賣的,德高望重者,在他們死後做了土地神的。傳說很多,說法也很多。土地爺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一般是,凡廟中的土地神常是一位穿袍戴帽的白發老翁。有些還在土地爺旁邊塑一個老婦形象稱為“土地奶奶”。道經中又將這類土地神稱做“土翁神”和“土母神”。宋朝人又將土地奶奶稱做“社婆”。有的土地廟中還有他們的兒女,這是一種世俗化,也是一種社會化。在我國小說中,舞台上、故事裏以及民間傳說中,土地神是一位白須白發,烏帽皂靴,繭袍革帶,皺紋滿麵,老態龍鍾,儼然一位資深的官員模樣。在這裏,民間社神被徹底社會化了。
土地神
土地神和城隍神真正走大運是從明朝開始的。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在盱眙縣靈跡鄉的土地廟裏,因此,土地廟也就備受推崇,自明代以來,土地廟遍及全國,到處都供奉著土地爺。土地最早的神名是社神,他管的地方也很小,是諸神中品級最小的一位神明。這是為什麼?據《土地寶卷》中說,白發蒼蒼的土地公公是一位敢與玉皇大帝抗爭的英雄。這位土地爺曾經大鬧過天宮,與諸仙、眾神鬥過法,並且屢敗天兵天將。土地爺戰勝諸仙,使玉帝膽戰心驚。
故事說,土地爺去天宮訪佛,來到南天門時,被把門天將攔住,不準進入天門,而且還被眾將推推搡搡,斥罵嘲弄。致“土地”惱怒,使動龍拐,望眾將打去。眾將一躲,打在南天門上,將天門打開。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後,派了五方五帝,五鬥星君,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率八萬四千天兵天將,將土地團團圍定。土地一看,覺得寡不敵眾,便想戲弄一下天兵天將,就往地裏一鑽,天兵天將這時齊聲高叫說:“土地跑了。”九曜星君說:“他是土地,這地就是他的原形。”眾天兵聽後,便刨地三尺,想把土地挖出來,沒想到卻挖出許多金子來。天兵天將們大喜,都不挖土地了,隻顧搶起金子來了。正在爭搶之際,金子忽然化成了水,在南天門外漲湧漂泛,把天兵天將們一個個泡在水裏。天兵天將們各顯神通,在水上遊行著。此時,土地又猛將水一抽,天兵天將們正使法行水間忽然水落,將他們一個個跌在水中,使他們又是惱,又是怒,覺得這個老頭神通不小,很難對付。一會兒,水幹了,天兵又陷在泥裏。土地這才現身出來說:“你們可認得我嗎?”土地爺在南天門前真是顯盡了威風,戲耍了天兵天將。玉皇大帝在無奈之下,請來了佛祖如來。如來法力無邊,將土地擒住後投入爐中,將土地燒死了。土地的肉體雖然不存在了,但他的靈魂卻是無處不有的。佛祖也沒辦法將土地的靈魂消除,便遣使遍行天下,乃至窮鄉僻壤,讓人們建起土地廟祠以祭祀土地,這也是佛心為慈,對土地的一種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