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神祇(1)(3 / 3)

炎帝(神農氏)

北京的先農壇就是明清帝王祭祀神農的地方,每年都要定期舉行祭祀典禮,表示帝王對農神的敬仰和對農業的重視。

在我國農業史上被奉為農田之祖的大神就是神農。史學界稱他為炎帝。傳說,炎帝是我國遠古時期的一位聖賢,他姓薑,繼承了伏羲的王位。據《國語》等典籍記載,有熊氏的首領少典,娶了有□氏的女子為妻,生下了炎帝和黃帝。炎帝長於薑水之濱,黃帝長於姬水之濱,所以,炎帝姓薑,黃帝姓姬。

炎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神和農神,後人為他的經曆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春秋緯元命苞》中稱:“神農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能行,七朝而齒具,三歲而知稼穡般戲之事”。(見《玉函山房輯佚書》)在傳說中,神農的出世也很神奇。據《三皇本紀》稱:炎帝之母女登去華陽遊玩時,“感神龍而生炎帝”。

傳說炎帝“人身牛首”。其實這是炎帝氏族是以牛作為氏族的圖騰來崇拜的。炎帝發明了農業,他教人們燒製陶器,製作農具,播種五穀,開鑿井渠。《繹史》卷四引《周書》雲:“神農之時,天雨(落下)粟,神農遂耕而種之。”同時,“九井自穿”(見《水經注·漻水》)有許多井泉湧出了水。神農還發明了耒耜、斧頭、鋤頭等生產工具、教民耕種。他還讓人們栽桑種麻,用蠶絲麻線紡織成帛做衣裳。他還倡行日中為市,首辟市場。神農還製出了五弦琴來活躍人們的文化生活。(見《史記·補三皇本紀》)、《世本·作篇》、《周易·係辭下傳》。

神農最為突出的貢獻是他“始嚐百草,始有醫藥”(見《史記·補三皇本紀》)。據《淮南子》記載:“神農嚐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農也因此成為醫藥神,成為我國的醫藥始祖。他遍嚐百草,開創了中藥學,並用中藥救活了很多人。後人為了紀念我國這位最古老的藥王爺,就將中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命名為《神農本草經》,它成書於西漢初年,作者佚名。

由於神農在醫藥方麵的偉大貢獻,後人為他編出了許多離奇的故事。傳說神農氏采藥來到神農架,見這裏的藥材很多,便決定在這裏長久住下去。於是,就在山上修起了一座宮殿,還請來兩個石匠,為他雕刻石獅子,準備放在大門口,兩個石匠因為神農要石獅子,所以就很賣力氣地雕刻起來。石匠太賣力氣了,以致雙手都破了,流出的血把石頭都染紅了。七七四十九天後,石獅子終於雕刻成了,兩個石匠也累死了。神農悲傷地料理了石匠的後事後,叫人幫忙,準備將兩頭石獅子抬到宮殿門口安放。說來也怪,當眾人剛要抬動時,石獅子突然全身發亮了,人們都說這是石匠的血流進了石獅子的血管裏了,石獅子才會發亮。眾人幫神農安放好石獅子後,神農一麵在山下教人耕種,一麵派人到山上去采藥,他把采來的草藥熬成湯,給石獅子灌著喝。因為石獅子的全身是透亮的,喝下去的藥水流到了一百零八根筋管裏,神農將這一流淌過程觀察得清清楚楚,並把情況記錄下來,整理成書。

這座山上有一隻黑虎精,它看到神農經常給石獅子喝草藥,擔心石獅子真的活了以後成為山大王,會威脅到它的大王地位,真是又怕又氣,於是,它在絕壁上采了一株“斷腸草”,偷偷放進了神農的藥籃裏。神農沒有發現,將草藥熬成湯給石獅子喝。頓時,石獅子全身發黑,死去了。神農無奈,隻好叫人把石獅抬下山坡。

有一天,神農采藥回來,發現山坡下的一隻石獅子活過來了。神農百思不得其解,當他左顧右盼了一會兒後,終於明白了。原來,石獅子旁邊有一棵小樹,樹葉上的露水一滴一滴正好滴在它的嘴裏,石獅子就是因為喝了這種露水以後才活過來的。神農心想,這種樹葉一定是能夠解毒治病的草藥,他就采摘了一些樹葉,熬成湯水,把另一隻石獅子也救活了。他自己也嚐了嚐,覺得藥水不僅味道甘醇甜香,而且還能提神。於是,他四處宣傳樹葉的好處,讓大家都以此為飲料,以解不慎中毒之疾。神農將這種樹取名為“茶樹”,將葉取名為“茶葉”,並自行播種,栽培茶樹。

炎帝氏族後來與黃帝氏族聯合起來,在涿鹿(今屬河北)之野擊敗了南方強敵九黎族,擒殺了蚩尤。炎帝與黃帝遂結成了強大的炎黃部落聯盟,黃帝是總部落首領。

炎帝晚年在巡視南方時,因積勞成疾而去世。也有說他在為民治病時因嚐百草,不幸身亡。炎帝死後,“葬於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也就是現在的酃縣康樂鄉。公元九七六年,宋太祖派人遍訪全國古陵,尋到炎帝陵後,遂建廟祭祀,至今約有一千餘年的曆史。炎帝陵按皇宮式樣建造,整個陵殿共分五進:第一進為午門,門內有丹墀,左右兩廊為碑房,樹立曆代告祭碑文。第二進為行禮亭。第三進為正殿。第四進為墓碑亭,亭內石碑刻“炎帝神農氏之墓”。第五進為炎帝神農氏陵寢。

在傳說中,炎帝出生在陝西省寶雞市渭河南岸的峪泉村,有炎帝神農祠。由於炎帝的功績卓著,人們將其尊為“田祖”、“農神”。在農業地區裏都有神農廟。神農廟也叫“先嗇宮”,全國最著名的神農廟是寶雞薑城堡的神農廟。這座神農廟中的神農形象是裸背赤足,頭頂生角,肩披樹葉,口含粟穀。

古代祭祀神農的祭品用羊而不用牛,大概因一則牛能耕田,有功於農,人們不忍殺牛作祭品,一則,牛是神農氏的圖騰,所以不用。

炎帝陵、神農祠與黃帝陵一樣,都是中國人心中的聖地,有無數炎黃子孫到這裏來謁祖,瞻仰朝拜。

延安的清涼山有伏羲、神農、黃帝的合祀廟,每年到這裏來瞻仰的人很多。這是農耕文化和黃土文化在人們理念上的反映。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的中原各部落的共同祖先,在《史記》中稱他為我國成文史中的第一位帝王。黃帝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相傳,在炎帝擾亂各部落時,黃帝得到各部落的擁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了炎帝。後來,有南方蚩尤作亂,黃帝與炎帝形成聯盟,在涿鹿將蚩尤殺死,從此黃帝擔任了部落聯盟首領,形成了以炎黃部落為主的部落聯盟政權,黃帝成為這一時期的帝王,炎黃民族、炎黃文化由此開始。所謂“炎黃”,指的就是炎帝和黃帝,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開創黃河文明和長江流域文明的始祖,炎黃二帝也就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因此,後人也將神州大地稱為“炎黃故土”,中華民族的子孫們也被叫做“炎黃子孫”。自春秋始,炎黃的後代們又自稱“諸夏”或“華夏”。“夏”者,大也;《尚書·武成》疏雲:“大國曰夏。”“夏”又指“中國(中原地區)之人”(見《說文·文部》)。“華”者,榮也,美也。“華夏”的意思就是繁榮美好的中原地區,在那裏繁衍著強大的國家和民族。“華夏”又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認為,中原居於四方之中,故而又將華夏族居住的中原地區稱為“中華”。這一稱謂原本指黃河流域而言的,後來,凡是華夏族所統轄的地區,一律稱為“中華”,也稱做“中國”。中華民族就成為我國各民族的總稱了。

黃帝是有熊氏首領少典之子,因長於姬水而姓姬。也因曾經居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縣軒轅丘),取名“軒轅”,也有說軒轅與他發明車有關。因他祖籍為“有熊氏”,所以又號“有熊”。又因他崇尚土德,土呈黃色,故稱為“黃帝”,黃帝的部落原定居在西北高原。

黃帝以其懲罰邪惡和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大業績而被載入史冊,因此,備受後世人們的敬仰。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居住著許多民族,當時,諸夏為一族,這一族又分為兩支,一為薑姓的炎帝,一為姬姓的黃帝。黃帝族與炎帝族是兄弟,都是有熊氏首領少典的後裔。

傳說,當時在南方的九黎族首領蚩尤非常強悍,經常侵擾其他部落。炎帝族被蚩尤打敗後,便向黃帝族求援,兩部族聯合起來打敗蚩尤後實行了部落聯盟,統稱為華夏族,黃帝被推到了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上,從此出現了偉大燦爛的華夏文化。黃帝與炎帝之戰有說法是因“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於涿鹿之野”(見《新書·製不定》)。最後,黃帝戰勝了炎帝,遂合並為一。

黃帝成為帝王以後,與大臣們共同研究製定了天文曆法。還派他的史臣倉頡創造了文字,派他的妻子嫘祖教人們養蠶製絲。他自己發明了車,他的名字“軒轅”就與造車有關(見《太平禦覽》)卷七七二引《釋名》)。軒與轅都是車上的構件,轅是用於承重的,由馬匹負之,軒是扶手之用。黃帝還發明了宮室、算數、音律等。傳說中的這些發明,絕非出自一人一時之功,更非黃帝一人所為,但我國向來有“功歸聖人”的傳統,更何況,黃帝被奉為華夏之祖的神,人們將這些古代發明都歸功於他,是人們對他的崇敬之情。

傳說黃帝享年一百一十歲,到了晚年,他自己選擇了一個仙逝的日子,到了這天,他與大臣們辭別後便仙逝了。葬於黃陵的橋山。黃帝的陵墓在陝西、甘肅、河南、河北各有一座,但以陝西黃陵縣的橋山之黃陵最為著名。《史記·五帝本紀》中雲:“黃帝崩,葬橋山。”指的就是這座陵寢。此廟又稱“軒轅廟”,初建於漢代,曆代均有重修。門額高懸“人文初祖”大匾,殿內設黃帝牌位,書“軒轅黃帝之位”。

傳說中,黃帝有許多重大發明,所以,後世有不少行業奉黃帝為祖師。如度量衡行業、弓箭業、蠶絲業、成衣業、帽業、靴鞋業、緶繩業、彈花業、毛織品業、理發業、醫藥業、農業、梨園業、說書業、造車業、巫醫業等(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崇拜》),這也顯示了民眾對黃帝的廣泛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