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翁姑禁忌(4)(3 / 3)

宋人王逵在其《蠡海集》中雲:九月廿八日,乃五顯之神生日。《明會典》中載,洪武中,五顯靈順廟,每歲四月八日、九月廿八日,遣南京太常官祭。九月廿八日祭祀五顯是因該日是其生日,但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於此日也對五顯祭祀,說明已將五顯這一民間神靈納入到佛教之中了。

到了明清時,江南又出現了關於五通神來曆的新傳說。鈕玉樵在《觚剩》卷一中雲:“舊傳明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萬千,羅拜殿前,曰:‘我輩從陛下四方征討,雖歿於行陣,夫豈無功?請加恩恤。’高皇(朱元璋)曰:‘汝固人多,無從稽考姓氏,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足矣。因命江南立尺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祠。是後日漸蕃衍,甚至樹頭花間,雞塒豖圈,小有萎殃,輒日五聖為禍。’”

江南民間的另一傳說——劉伯溫鬥五聖,大概是黃河流域信仰五聖的開始。

傳說,劉伯溫在少年時期很是頑皮,在他上學的路上要經過一座五聖廟,劉伯溫想試一下五聖究竟靈不靈。便在廟上撒了一泡尿。還讓五聖當酒喝。劉伯溫命裏有宰相的根基,這五聖哪敢不聽,將尿喝了也不敢怎麼樣。劉伯溫一連幾天都是這樣欺侮五聖,五聖實在沒有辦法,就到劉伯溫的先生那裏告了一狀。先生聽後,又怕又怒,把劉伯溫打了一頓板子。劉伯溫越想越氣,又過五聖廟時,他不僅讓五聖喝酒(尿),還讓五聖吃飯(大便)。這次真是欺神太甚了,五聖又向先生告了一狀,劉伯溫當然是又挨了一頓板子。劉伯溫更不服氣了,就寫了一紙判令,讓五聖充軍三千裏。寫好後將紙貼在廟上,五聖隻得充軍,來到黃河邊上,不敢擅過江南。

後來,劉伯溫受命治理黃河,可怎麼也治不好。發現原來是五聖和他搗亂。劉伯溫便命五聖再回江南去。五聖說,要他們回去,就得給他們蓋一座新廟。這廟要一箭之高,一箭之寬,一箭之夷。他們所說的“一箭”:就是射去一箭的距離。世上哪有這麼大的廟宇呢?他們是在刁難劉伯溫,而且還要磚牆磚壁。劉伯溫聽了後,故意誤解,順手取出一箭,在地上比畫了一支箭的高度、長度和寬度,讓他們就住在這樣的廟堂裏,而且還是穿牆穿壁。五聖自知給劉伯溫留下了話柄,與他申辯不過,隻好回江南去了。

五聖回到江南後住進了四麵透風,僅有一箭之高寬的“廟堂”之內,實在受不了這口氣,就告到觀音那裏。觀音察看後,不但沒同情他們,還說這屋不錯。五聖忍不住說:“觀音,那你來試一試。”觀音就等這句話,隨即進到屋裏,坐在正位上就不出來了。五聖方知上當,隻得無可奈何地坐在了次位。

在這一傳說的影響下,各地的五聖祠都是一箭高,一箭寬,一箭長,而且牆上連泥都不上,到處都是破洞。如果廟中有觀音時,觀音必坐正位,五聖列旁。五聖在這座破廟中經常是穿牆穿壁地往來。在“穿牆穿壁”的住宅中居住的人肯定是窮人或者是破落戶,因此,這些人家也總是有鬼邪作祟。有鬼就要驅,越驅人越窮,越窮,鬼就越要來。“越窮越見鬼”這句諺語就是從這裏來的。

自那以後,五聖廟村村都有。有些民間信仰將五聖與土地神合二而一,以為五聖乃“五方五土五穀”之神的敬稱。這種合祀廟在民間一般稱為“五通”。有了這樣的說法,五通便稱霸一方,把土地神的神權也獨攬過來,為所欲為。所以,它是集土地神權與五通邪惡於一體的惡神。

北京的民間信仰將五通神與五顯神相結合後,使用了五通之形,五顯之名,屬於正神的性質。蘇州的五通神與五顯神相結合後,則是以五顯的形象出現,地位、廟宇則與五通這一邪神的性質一樣。所以,後世便有了五聖、五顯、五通的名稱。

北宋政和元年,朝廷曾下詔禁止過五通信仰,命民間祀五顯。由於朝廷有禁令,地方官員中也有禁信五通的強硬官員。一個是明代的曹鳳,在江南下令禁止五通信仰,將廟像拆毀無遺。清康熙年間的湯斌也曾禁毀吳地的五通淫祀,毀五通神祠,將像投入到諸石湖之中。他在《奏毀淫祠疏》中雲:“蘇(州)鬆(江)淫祠,有五通、五顯、五方賢聖(五聖的另一種說法)名號,皆荒誕不經。而民間家祀戶祝,飲食必祭。妖邪巫覡,創作怪誕之說,愚夫愚婦,為其所惑,牢不可破。蘇州府城西十裏,有楞伽山,俗名上方山,為五通所居數百年,遠近之人,奔走如鶩,牲牢酒醴之餉,歌舞笙簧之聲,晝夜喧鬧。男女雜遝,經年無時間歇。歲費金錢,何止數十百萬。商賈市肆之人,俗謂稱貸於神,可以致富。借直還債,神報必豐。諺謂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蕩民誌,耗民財,此為最甚。更可恨者,凡年少婦女有殊色者,偶有寒熱之疾,必曰五通將娶為婦,而其婦女亦恍惚夢與神遇,往往羸瘵而死,家人不以為哀,反豔稱之。每歲常至數十家,視河伯娶婦更甚矣。”

湯斌在江南大毀淫祠之舉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大力支持。湯斌的上疏被康熙諭旨並檄文各省,同禁五通等淫祠。江南土木之俑或投火中,或風濁流,五通之祀一時銷聲匿跡。康熙此舉,為國人除了害。後人也因湯斌毀祠一事認為五通神見了湯斌就怕得要死。所以又出現了不祀五通,而將湯斌神化,用他來驅趕五通邪神。

湯斌死後二三十年,崇祀五通之風又死灰複燃,之後,雖又有幾次禁毀,但收效不大,直至民國年間仍有其香火。

在傳說中將本屬民間神靈的牛馬神牽扯到佛教中去,說他們是牛頭馬麵。牛頭馬麵究竟是幹什麼的?據《楞嚴經》中所雲:“牛頭獄卒,馬頭羅刹,手執槍矛,驅入城門。”將馬頭易為馬麵。牛頭亦稱為阿旁。《五苦章句經》雲:“獄卒名阿旁,牛頭人身,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新唐書·路嚴傳》:“俄與韋保衛同當國,二人勢動天下,時曰其黨為‘牛頭阿旁’,言如鬼陰險可畏也。”但實際上牛頭馬麵在陰府隻不過是聽差的鬼吏而已,並沒有如此可怕。《子不語·洗紫河車》就是寫牛頭阿旁故事的,說,陽世間的皂隸丁愷誤入陰曹,看見他的亡妻在陰河中洗紫菜。紫菜就是人間所說的胞衣。據說,這本來是她在陰間的丈夫閻羅殿前隸卒牛頭鬼的任務,他卻交給她,讓她代洗。亡妻將丁愷攜家藏匿起來,不料被回家來的牛頭鬼發現了。丁愷驚恐地向牛頭鬼哀求,牛頭亦不甚怒,還為丁愷的出陰還陽四處奔走,用鬼酒鬼肉招待他,最後親自將丁愷送出陰界,並贈給丁愷某一富人脊背肉一塊,丁愷還陽後持肉治愈了那個人的病,得了五百金的賞錢。

五聖在民間傳來傳去說法也愈發的多了起來。筆者家鄉曾經建有五聖廟,其規製一律依五聖廟製建造,但已不叫“五聖堂”,或“五通祠”、“五顯祠”了,而叫做“馬王廟”,將五聖中的四聖取而不用,僅存一“馬王”。他的地位竟連土地神都不如,土地廟尚且是建在大山之上,而這個“馬王”卻是建在土地神之下的一塊狹窄的地帶上。人們這樣建置五聖祠的原因,一則曆朝已有廟製規定,另則五聖的名聲不好,所以而為之。也沒有專門的祭祀日,隻是在人們祭祀土地神時才順便對它祭祀一下,它是沾了土地神的光。

@@中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