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延綏鎮誌》載:穀雨日有貼厭蠍符於壁上之俗,符上書咒曰:“穀雨日,穀雨晨,奉請穀雨大將軍;茶三盞,酒四巡,送蠍千裏化為塵。”又書以吐、喊、□三字,於四隅處貼之,以送蠍。

陝北民間在寒食節,清明節除吃“子推燕”、糕纈外,還吃一些攤饃饃、煎餅。

陝北民間舊時上墳都是在寒食節,後來才改為清明上墳,這與清朝宮廷所頒詔令有關,但現在亦有寒食上墳者。祭品都用“紙錘”,是“子推”的訛傳,人們因其音近,故而被衍成了“紙錘”。上墳時有在墳堆上壓紙錢的習俗。

三月三亦是拔艾芽的時候,此時,艾芽僅長出三四片小小嫩葉,據說,用這種艾芽製成艾柱可炙透一個黃饃饃,而端午艾隻能炙過一半。所以人們用此艾柱為小兒炙風寒之疾和嘬口等疾病,很有療效。

四月八,據《延綏鎮誌》載:四月初八是“浴佛節”、“盂蘭盆會”。屆時,僧尼多作佛會,街市皆撒豆結緣。《延長縣誌》載:是日於祖師殿進香祈福,謁祖師,間作佛會。於四月廿八又為藥王祝生,開廟會演戲。四月八這個節日在陝北已沒有佛道之分了,雖說是浴佛節,但大都去拜謁道教大神祖師。雖謁祖師,卻又素食忌葷。陝北民間有諺雲:“四月八,不吃豆腐不得發,一頓豆腐吃倒塌”,就是為佛而規定的素食節。要想發財,就得吃素念經,信奉佛教,吃了豆腐去上道觀拜謁祖師,就將道教惹了,所以一頓豆腐就吃倒塌了,豆腐在四月八吃也不行,不吃也不行,以後人們便幹脆不吃了,逐漸將吃豆腐的習俗摒棄了。

五月端午。據《延綏鎮誌》載:此日,餽米粽、懸艾葉、插菖蒲。午時,書避兵靈符,市售長命線縷。飲雄黃酒,然以早而不以午也。《延長縣誌》載:用蒲艾紙貼門窗,鎮病。男女折艾插頭,老幼飲雄黃酒,用彩線係小兒手足,為避邪。《宜川縣誌》載:插艾,作角黍,飲雄黃酒。

五月有“惡五月”之說,每年端午日,每家門上都要插艾,給兒童耳朵上夾艾葉,用拉胖胖草染出五色線來,係在小兒手指和腳趾上,以避邪。

五月十三在陝北民間俗信中以為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這一天大都要下雨,所以被民間認做是“雨行日子”。

六月。《延綏鎮誌》載:雞初鳴,作綠豆湯,俗呼“漿水”。遲明,各攜到祖塋澆奠,名“解炎熱”。以後到者為不孝。又汲水貯器中,作曲漿及醋,不穢。覆裘毳,諸蟲畏之。《延長縣誌》載:家家曬衣,又用漿水奠墳,名曰“解渴清升”。農家備酒肴,祭空求雨。

六月六又被民間以為“蟲王節”。

陝北民間有“六月六,新麥子饃饃熬羊肉”的說法,意即慶賀夏田豐收,祈盼秋田豐登。這天還要吃麵條,麵條細長,借以寓意風調雨順。忌吃拌疙瘩,俗信以為,吃了疙瘩就會下冰雹。這一天,女人忌下河洗衣服,男人忌在河裏嬉戲。大家都晾曬衣物。

七月。《延綏鎮誌》載:於七夕,婦女夜焚香,設瓜果於庭,祀河鼓織女,亦有乞巧者,瓜副(pì,指裂開,剖開之義,語出《詩經·大雅·生民之什》:“不坼不副”)之有法,如華(同“花”,語出《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狀。

七月十五日,農家早向壟頭,擇禾之長茂者,懸五色紙旗,名曰“田幡”,慶秋成也。是夜,於佛寺作盂蘭會。

《延長縣誌》載:七月七日,不乞巧。中元祭八臘,逐蝗,舊時作盂蘭盆會,今猶祭八臘,祈驅蝗有年。

乞巧時,陝北各縣有各縣的乞法。陝北南部幾縣,在乞巧時,女兒們於正午時分,以針漂於碗中,看針影之粗糙與否,來測其巧拙。七月七日在民間傳說中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喜鵲都飛上天去為他們搭鵲橋去了,所以很難於這天見到喜鵲。

立秋時,陝北民間一般都要吃“秋豆飯”,即用各類豆子煮成的飯。吃秋豆飯之俗是慶賀豐收。

陝北民間有“七月十五掛鐵□,八月十五吃撈飯”的說法。所謂“鐵□”其實是“田幡”的訛傳。人們將“鐵□”引申到“鋤”所以又有了“七月十五高掛鋤”的說法。

八月十五。《延綏鎮誌》載:中秋,瓜果、香餅、賞月,並以月餅相遣。《延長縣誌》載:釀黍酒,摘西瓜、梨、棗,間聚眾鼓吹,賞節。《宜川縣誌》載:以西瓜、棗、糕相饋。

《延綏鎮誌》載:以月餅相遣,從八月十五殺韃子而始。

八月十五時節,一些不育婦女可以去“偷”摘別人家的瓜果,別人看見了也不加製止。

八月十五吃撈飯習俗是古時嚐新之俗的延續,另有八月十五登高之俗,人們到高山之上采摘一些野果野花以為時尚。

九月九日。《延綏鎮誌》載,重陽節,薦花糕,采菊花,登高飲酒,為時宴之遊。《宜川縣誌》載:九月九日,造菊酒,謂曆久不壞。《延長縣誌》載:九月九日,有登高者。陝北民間有“九月九,家家有”的諺語,其意是九月九以後,秋田陸續上場,有了糧食,人們就不會餓肚皮了。九月九登高之俗大都是文化人之舉,鄉民無此習俗。

十月。《延綏鎮誌》載:十月朔,夜,家家剪紙做寒衣,焚於門外,以送亡者。(原注:紙衣,又名,是開孔衣,屬明器類,俗稱謂鬼衣。又有將鬼衣稱做明衣的。段成式曰:相人起虞卿,明衣起左伯桃,挽歌起紼謳。)《延長縣誌》載:十月初一,以紙裝棉,上先塋,焚之,名曰“送寒衣”。《宜川縣誌》載:十月一日,剪紙為衣,前夜焚之,謂之“送寒衣”。

十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下元節”,是解厄求福的日子。舊俗上廟會祈福祛災。

十一月。《延綏鎮誌》載:“長至日”,民以黍糕為饋。《延長縣誌》載:長至節士紳祀祖,相吉賀。庶民不為禮。《宜川縣誌》載:十一月,長至,拜官,師,親友交拜。

冬至在農曆十一月,從冬至開始,白晝逐漸長了起來。陝北有俗語說:“過了冬至長一針,過了臘八,長一钁把。”這就是說,冬至以後白天漸長,因此古人將冬至日稱做“長至日”。

延綏一帶在舊時從十一月就開始準備年茶飯,以油饃饃、黃饃饃、糕、饃為主,做好後有互相饋贈之俗,一則表示鄰裏和睦,另則是做年茶飯技藝的交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