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打春(1)(3 / 3)

符的用法有七種,一是焚而化之,二是佩而戴之,三是張而貼之,四是將符灰就水服之,五是將符灰煎服之,六是將符灰調水塗抹於身,七是將符灰置於盆中加水洗麵或沐浴。

道家以為,符籙有神奇功用,既可以遣神役鬼,鎮魔壓邪,又可以治病求福。《抱樸子·內篇》中對“入山符”的解釋是:“上五符,皆老君入山符也。以丹書桃板上,大書其文字,令彌滿板上,以著門戶上,及四方四隅,及所道側要處,去處往處,五十步內,辟山精鬼魅。戶內梁柱皆可施安。凡人居山林及暫入山,皆可用,即眾物不敢害也。”

符籙主要是道士所用之術。道教中以符籙來驅鬼治病為主的各派被稱為“符籙派”。東漢時期的“太平道”以及後來的“正一道”,都屬於此派。符籙派在其初始,隻不過是一種宗教手法,用以表達宗教信念。到了後來,逐漸走上了迷信的道路,被民間巫神大量使用,用這種方法來騙取錢財。

符籙在陝北民間流傳十分廣泛,時至今日仍很盛行。家有小兒不安或家中有人患病,都要使用符籙,一些廟會也到處散發符籙。

咒語

在宗教中,認為具有法力的語言就是咒語。道教中用於通神的工具除了符籙外,還有咒語。所謂“咒”,就是詛咒之意,為君神明,使之有加殃降罪於某人。春秋戰國時期,有專門詛咒與告祝的巫官。《太平經》卷五十中《神祝文第七十五》中稱:咒語為“神祝”,“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矣。人民得之,謂之神祝。”

咒語源自古代巫術,符咒為文,口述為咒語。道士作法事時,在用符的同時口中還不停地念咒,將其作為溝通凡聖之間的橋梁。道士在為人治病、救人、護身、避邪、祈求平安以及為人禱告夫妻和順、小兒安身、孕婦催生、保胎和為六畜驅瘟等法事中,沒有不使用咒語的。

《道藏》中有許多神咒經,種類也很多。如《太上三洞神咒》卷二中所載雷霆拓役神咒,三十六雷部總轄咒,七十二候都總咒、開旗咒、卓劍咒、巡壇咒、助威咒、用劍咒、行淨咒、變神咒、令兵咒、五雷致病咒、勘合符咒等。咒語在方術、齋醮中運用的非常多。宋元時期,咒術與存思等相結合後,形成了雷法。《元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中的雷霆咒語說:“雷大雷二雷三雷四雷五,吽吽三檁那嘔嘻唯咁嘩唎吒,急急招汝名天下知,速至速至,急急如律令。”

道教符籙中經常以“急急如律令”一語結尾。其說法有二。漢代公文中常以“如律令”來表示如同法律命令一樣,必須迅速執行。符咒效之,也是令鬼神迅速執行之意。另一說法則是“律令”是神名,能行走如飛。“急急如律”是表示如同“律令”一樣迅速。《風土錄》中雲:“令,音伶,雷部神名,善走,用之欲其速。”《三教搜神大全》:“雷部有神名曰健兒,善走與雷相疾速。”

咒語在道教中是一種純宗教的法術。古代典籍中常提到道士、高人在施威作法、為人驅鬼治病時使用咒語之術,是宗教的輔助手段。在誌怪小說中,當鬼魅作亂時,隻要請來道士貼符誦咒,妖怪要麼顯現原型,要麼惶恐逃去,竟成為一種實用術。在民間的祈雨活動也要念咒語,以達到呼風喚雨的目的。

《抱樸子·內篇》卷十七《登涉篇》中寫了驅虎之法,“以左手持刀閉氣,畫地作方,祝曰:恒山之陰,泰山之陽,盜賊不起,虎狼不行,城郭不完,閉以金關。因以橫旬中白虎上,亦無所謂也。”《搜神記》卷二《胡道人咒術》中有用咒術來驅鬼的記載:“石虎鄴中有一胡人,知咒術。乘驢作估客,於深山中行。下有絕澗,窅然無底。勿有惡鬼,偷牽此道人驢,下入絕澗,道人尋跡咒誓,呼諸鬼王。須臾,即驢物如故。”

道士們還用咒術為人治病。他們的觀念認為,人之所以患病,是因為妖邪鬼怪纏身所致,隻要使用咒術把鬼邪趕走,病就可以得到根治。兩漢時期,把用咒語來為人治病的方法稱為“祝由科”、“越方”。流傳於世的“祝由十三科”就是其典型代表。《後漢書·皇甫蒿傳》中雲:“初,巨角張角,自稱太賢良師,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語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

陝北民間至今仍有使用咒語為人治病者。不過,說他們使用咒語為人治病前必須上山收法,否則不靈。收法大都在月盡或初一、十五日。用咒為人治病姑且不論其好壞,還有人用咒害人者,此屬惡咒。民間傳說有的巫師可以在夜晚招來鬼為其抬轎,有的巫師可以將貓鬼神捉住,也可送給他人。任何咒又都有破解之法。傳說陝北有一巫師早春出門,晚春回家。進村後,見一婦人在自家韭菜地裏割韭,誤以為是有人偷竊,便念咒於婦人。進門後,隻見其女,不見己妻,問女兒曰,你媽哪去了,女兒答說在韭菜地裏。巫師一聽不好,錯將己妻當別人,趕快對女兒說:快尋籮子舀一籮水,灑到大門口。女兒聽後說,籮子怎麼能盛水?巫師一聽,此法破了,長歎一聲說,到大門口尋你媽去。女兒聽後剛剛來到門口,母親也已到了,隻聽呯的一聲響,腸肚爆裂,死於地上。

符咒本無可信之處,它是一種純宗教法術,但是,它流傳到民間以後,被渲染得神乎其神,民間也就對此深信不疑了。

張天師

說到道教,離不開張天師。老子是道學的創始人,道教則是張天師所創。張天師就是張道陵,也叫張陵,他是東漢時期沛國人(屬今江蘇豐縣),公元34年—156年在世,曾入太學,通達五經。漢明帝時,張道陵任巴郡江州(今之重慶)令,後入鶴鳴山(今四川大邑)修道,道徒們尊其為“天師”。張道陵在創立道教之初,因入教者都要交五鬥米,故而,道教在那一時期被稱做“五鬥米教”。後來又因張道陵被道徒們尊為天師,因此也被稱做“天師教”。到了金元末期,我國北方出現了道教的另一大派別——“全真教”,所以,天師道就改稱為“正一道”。

張道陵成為道教的祖師爺後,逐漸被神化,由人成為神。但是,神化過程一定要有一個說法。所以,在《漢天師家傳》、《曆代神仙通鑒》和《列仙全傳》中都為他做了由人到神的演化過程,並賦予他降妖伏魔、驅凶避邪的功能。所以,民間也就將其作為鎮宅保護神來敬奉,繪成“天師鎮宅”年畫,供人們張掛敬奉。圖中所繪張天師的模樣是身著道袍,手執淨水杯,騎著虎,威鎮五毒(蠍子、蜈蚣、蛇、壁虎、蟾蜍)。古代漢民族在端午節時盛行的一種壓勝物和門飾叫“天師艾”。每逢農曆五月初五日,民間便以泥塑成天師像以艾為頭,以蒜為拳,放在門戶之上,俗信以為可以避邪。這一風俗主要流行於中原和江南地區,北方地區則較為少見,更多的是張貼“天師符”。

“正一道”信奉《正一經》,崇拜鬼神,畫符念咒,祈福禳災,驅鬼除妖,故而,舊時的民間有請張天師驅邪捉鬼之俗。《西遊記》中將張道陵與葛洪、許遜、丘處機合稱為四大天師。這四位天師中,唯有張天師在民間的影響最大,各地道觀中差不多都有他的香火。張天師的祖庭在江西省貴溪縣的龍虎山上,上清宮裏供著他的神像。據傳說,這裏是張道陵最初煉丹修道的草堂,所以被尊為天師祖庭。

道教成規,張道陵的後代中,世世有一子可以承襲“天師”名號,統稱為“張天師”。現在已傳到六十四代。第六十三代天師是張恩溥,1949年去了台灣,1969年在台灣的台北羽化,享年六十五歲。其堂侄張源先承襲天師稱號,為六十四代天師。

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