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劉秀封樹王(2)(3 / 3)

從《宋史》所載,結合《子洲縣誌》以及民間傳說來看,穆桂英應該是一個真實人物,並且就是子洲(宋代屬綏德縣)人。隻是因為她沒有楊業、楊延朗等楊家將那樣顯赫而沒有被《宋史》收錄,但在民間傳說中她又比楊家將名氣大得多。在民間傳說中,她披上了一層亦真亦假的外衣,給後人留下了謎團。但從史料與傳說中依然可以得到比較清晰的脈絡,那就是,穆桂英是真實地存在於宋代的一個人物。

《宋史·楊延朗傳》中雲:楊延朗生有一子,名楊文廣。民間傳說和戲劇、小說中言楊延朗即楊六郎,生有一子,名楊宗保。楊宗保娶妻穆桂英,生有一子,名楊文廣。這就出現了楊延朗與楊文廣究竟是父子關係還是爺孫關係的問題和楊宗保究竟有無此人的問題。這兩個問題搞清楚後,穆桂英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如果曆史上確有楊宗保其人,那麼《宋史》中又為何僅收延朗子楊文廣,而未收延朗子楊宗保呢?說明楊延朗僅有一子楊文廣而無有宗保子。民間傳說、戲劇、小說均言楊延朗之妻是柴郡主,如果真是柴郡主的話,這位皇室成員的地位就比楊延朗的地位高,《宋史》中就應有她的傳,可《宋史》中既不見柴郡主這位所謂的皇室成員的名號,《楊延朗傳》中也未見其人其事,說明柴郡主是根本不存在的一位人物。《宋史》中僅言楊延朗有一子名楊文廣,未詳文廣其母是誰。民間傳說、小說、戲劇中均言,楊宗保與穆桂英生子楊文廣。這就說明,在排除了柴郡主和楊宗保這兩個根本不存在的人物後,楊文廣就應該是楊延朗與穆桂英的兒子。

民間傳說、戲劇、小說為何陰差陽錯地將楊延朗、穆桂英本屬夫妻關係的人物安排為翁媳關係,又要節外生枝地冒出一個柴郡主和一個楊宗保來呢?筆者認為,大概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一、大概是因楊延朗的功勞太大,有功蓋其主的勳績,這樣一個於國於民都很有功的人物娶一個民間女子為妻,人們於心不忍,讓他有一個皇室女子為妻才顯得相稱一些。但皇室女子又各有其主,不可能配給楊延朗,於是便將後周柴世宗之家族成員配予楊延朗,這樣就顯得既不失禮,又很得體。實際上,柴郡主並無此人。

二、楊延朗有了柴郡主做妻子,穆桂英就不能再以楊延朗的妻子出現了。而柴郡主也要生兒子,這就出現了楊宗保這個人物,並將穆桂英配給他做妻子,生有一子楊文廣,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三、正史是不收山大王的,要收,他們都在“賊寇”部分中出現。民間傳說、小說都有佘太君、穆桂英為山大王的說法,她們又都歸降朝廷,成為朝廷名將的妻室。她們有山大王的經曆,雖功勳卓著,正史也未加收錄,這樣做的目的是既不將她們列入賊寇之中,又不以朝廷將軍作傳。可民間是不買朝廷賬的,隻要誰對國家有功,對人民有利,他們就歌頌誰。民間歌頌英雄的基本手法是以人物為中心,對事件進行改造,以達到完美效果。比如,將楊家將的男子們個個安排成為戰死沙場、被俘遼邦、迫不得已而出家等悲慘遭遇的英雄,既表現了他們忠勇報國的氣節,又為女人們的忠烈埋下伏筆。這樣就更能體現楊家一門忠烈的情節,讓人感到悲壯,對他們產生敬仰之情。又傳說楊家僅是楊延朗一線單傳,其他弟兄並無子息,這些都不是史實,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

應該說,楊文廣是楊延朗與穆桂英所生。《宋史》中雲:楊延朗生一子楊文廣。民間傳說穆桂英與楊宗保之子是楊文廣,依此推定是不難作出正確判斷的。

楊信任麟州刺史以來,楊業或隨父楊信來到麟州,或出生在麟州,楊延朗一定是在麟州出生,又經常隨父出征。穆桂英在美穀界占山為王,抵禦西夏政治勢力,雖為草莽,卻也是為國效力,楊延朗對其施以收降並結為夫妻也是可能的。至於民間虛構出楊宗保與穆桂英的愛情故事,大概是人們不願讓楊延朗這位三關元帥的形象受到損害吧!說其與一位草莽女子結為夫妻雖是杜撰的,但作為宣揚英雄、敬仰英雄的手法卻也未嚐不可。總之,可以確定的是楊文廣是楊延朗與穆桂英所生。穆桂英就是美穀界人,大範圍可以被確定在陝北。所謂“山東”,即“東山”之山東。

張三豐

張三豐是道教大家,同時也是武術大家和氣功大師。張三豐身上充滿了撲朔迷離的色彩。他是道教史上少有的一位“隱士”,關於他的名、號、籍貫和曆史時代竟有多種說法。但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張三豐又叫張通、張全一,字君實(或君寶),號玄玄子,是遼寧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元末明初的道士。傳說張三豐長相魁偉,大耳圓目,須發如戟。無論寒暑,隻衲一蓑,有時一餐能吃數鬥,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因其不修邊幅,破衣爛衫,人們又稱其為“張邋遢”。

在道教傳說中,說張三豐曾經做過華州太守的屬員。有一次隨太守去華山拜謁陳摶,陳摶請他們坐下後,又在上位處擺了一把椅子,好像在等什麼人似的與他們談論起來。一會兒,果然來了一個道士,藍袍葛巾、氣宇軒昂,陳摶對其十分恭敬。道士進來就坐在了上座,與陳摶二人山南海北地談論開了,給人的印象是旁若無人,高談闊論,十分熱鬧。太守覺得自己受到冷遇,心中十分不快。就在此時,他二人笑談已畢,道士從袖中摸出三個棗來,一紅,一白,一青,並說來時倉促,沒帶什麼禮物,隻有三棗,我們分著吃吧。遂即,自己撿了紅棗,吃了下去。白棗給了陳摶,青棗給了太守。太守正沒好心情,又見給自己的是青棗,認為是輕慢自己,接過棗來順便給了張三豐,以泄自己心中之不滿。張三豐接過棗來,一口吃下,頓覺精神煥發,身輕體捷。道人此時大笑起來,笑後作禮而別,倏然不見。太守這才驚問其故,陳摶說,這位仙人乃呂洞賓也,此三棗是仙棗,分上、中、下三種,量質而食,大人身為凡體俗骨,隻能食青。修身之道,不可一步登天,隻可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太守聽後,後悔不已。

張三豐吃下仙棗後,已是得道的仙人了,遂浪跡江湖,行蹤不定。他時而在鬧市中嬉戲,為人祈福禳災,時而來到農家做一些人們意想不到的好事。以故,他被人們視為真仙。後來,他進入武當修煉,結庵於玉虛宮前,在古木林丘之下,冶煉九轉金丹。

張三豐修煉成仙,並煉成了可以讓人益壽延年的九轉金丹的故事,被後世人傳說著。到了明代,成祖朱棣聞聽之後,曾在武當尋訪張三豐而不遇。張三豐此時正與蜀王朱椿的侍講學士胡廣交上了朋友,大造修複武當道場的輿論,並通過胡廣向成祖吹風。成祖遂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和張信督民夫三十餘萬人,費以百萬計,大力營造武當宮觀。既成,賜名“太嶽太和山”。成祖皇帝還在武當山修建了極其宏偉的“遇真宮”。遇真宮被奉為張三豐的祖廟,供張三豐像。像高一米四,身著道袍,頭戴鬥笠,腳穿草鞋,麵龐豐潤,風姿飄逸。成祖之所以取名遇真宮,是為了說明他遇到了真仙張三豐。民間又傳說,洪武皇帝朱元璋曾經極其虔誠地招攬張三豐而未能實現。明成祖雖未遇見張三豐,但在詔書中尊其為“老師”、“真仙”。明英宗皇帝朱祈鎮則封這位真仙為“通微顯化真人”。明世宗朱厚熜又加封其為“清虛元妙真君”。由此可見,張三豐是被明代皇帝們封起來的一位神仙,張三豐也因此而名揚天下。

武當山自古以來就被推崇為“太嶽”,為天下名山。春秋時期的尹喜、漢代的陰長生、晉代謝允、唐代呂洞賓、宋代陳摶、元代張宗清等著名高道都曾在此山修煉過。武當山成為張三豐的傳道修煉場所後,他並未公開自治門派,而是以雲遊高道的身份收徒授道。他的弟子們原本各有師承,所承派別也有所不同,但都以張三豐為“祖師”。將張三豐奉為祖師是明朝永樂以後的事。張三豐所創武當道派在後世廣為流傳,其派別多達十七個之多,其中邋遢派、三豐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清微派、三豐祖師自然派、三豐祖師日新派、三豐祖師蓬萊派較為有名。

張三豐所創武當道有自己的風格,在崇拜上,突出祀奉真武大帝,他以真武大帝為“祖師”。在修煉方麵重視修煉內丹,主張先人道而後仙道。所創拳法為內家拳技,是為了防禦野獸和強盜的襲擊創出的技法。基本拳法是來源於貓蛇之鬥,也就是所謂的“龍虎鬥”拳法。曆代武當道家秉承了這一拳法,並將張三豐奉為這一拳法的祖師。有不少典籍將武當內家拳認為是張三豐所創立的,其實不然。內家拳是北宋徽宗時期的一個叫做張三峰或者就叫做張三豐的人創立的,他們二人不是同一人。相傳,張三峰在一天夜裏夢見真武大帝給他傳授拳法,他將這一拳法記在心中,醒來後練習衍化,最終形成了武當內家拳法。其法仍是以防禦為主,非困不發,純用內功,故而稱做“內家拳”。明末時期的黃宗羲在《王征南墓誌銘》中說:“有所謂內家者,以靜製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名。‘少林’為內家,蓋起於張三豐。”由此可以說,元末明初之張三豐是將宋代張三峰或張三豐的內家拳技繼承下來並予以發揚,而不是創立。明代張三豐特別強調,在練內家拳的時候,一定要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要修身養性,就必須拋棄功名雜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