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傳說(4)(3 / 3)

在這一說法下,人們又為韓信增添了兩個小傳說。傳說韓信逃到江邊後,有一小船正在岸邊停靠著,韓信上得船後,催促艄公趕快搖船,剛到對岸,項羽就趕到了。河上沒有了船,但項羽有捥根之力,將自己的頭發揪著從空中飄過對岸。韓信一看,逃是逃不掉了,就解開褲子在地上□屎。項羽趕到後一看韓信蹲在地上不起來,問他幹什麼,韓信說□屎。項羽聽了感到好笑,世上有被嚇得尿褲的人,韓信卻被嚇得拉出屎來,又想起韓信當年有胯下之辱,就想羞辱一下韓信,便說,韓信,你把屎吃了我就饒過你。韓信聽後說,此話當真?項羽說,當真。韓信本來不想□,隻是見項羽追來了裝著□屎以想對策,用了半會勁僅努出一點屎尖。韓信命中又有王位,所以帶有龍氣,屢呈一個小棒形,因為韓信蹲著,項羽沒有看見□了多少,才說出此話。韓信起身撿起屎棒塞到嘴裏。項羽一看韓信吃屎這麼容易,就反悔了,不放韓信走。韓信說,那你□下你吃了,你願殺就殺,願剮就剮。項羽怕韓信跑到劉邦那裏幫劉邦打自己,便答應了。項羽因征戰多時,肚子有些不舒服,一解褲子便拉了一攤稀屎,趴在屎上吃起來,但怎麼也吃不下去,隻好放韓信走了。另一個傳說是,項羽對韓信不服,要一對一地較量,韓信哪裏是項羽的對手,隻好逃跑,來到烏江邊後,有一隻小船將韓信渡過江去,項羽趕來後無船渡江,可他有捥根之力,將自己的頭發揪起從空中飄起渡江,韓信眼看項羽渡到江中,情急之中說,咱們說好一對一,你為什麼帶了一隊人馬趕來?項羽回頭一看,並無人馬跟隨,便哈哈笑道,哪有人馬跟隨?這一笑不要緊,卻把氣放了,項羽從半空中掉了下來,淹死在烏江。這樣,民間就有了韓信“力逼霸王投江”的說法。

還有個傳說說垓下大戰後,項羽兵敗來到烏江邊,本想渡過江去,重整人馬再戰。韓信早已料到項羽必有此行,已於日前令人用蜂蜜在地上撒出了“項羽死地”四個大字。螞蟻聞到蜂蜜後,爬來吃蜂蜜,在“項羽死地”四字上爬得密密麻麻。項羽趕來一看,螞蟻竟然能排列成此四字,顯然是天叫我項羽死於此地,我項羽何敢違抗天命?所以,不肯過江東而去,自刎於烏江邊上。韓信假借天意逼項羽自殺,這是欺天之罪,又折損了八年陽壽。

韓信幫劉邦打下天下後,丞相蕭何與呂後私通,想篡奪漢室江山,但恐韓信不允,二人便設計陷害韓信。一日,蕭何傳娘娘旨意,於未央宮召見韓信。韓信奉旨入未央宮後,正好撞見呂後洗澡,呂後便喊人將韓信拿下,說韓信有戲弄娘娘之意。類似的傳說是蕭何請韓信與呂後下棋,蕭何故意將一粒棋子落在呂後腳下,韓信發現少了一子,四處尋找,在呂後腳上發現了棋子,順手撿了起來,呂後大喊道:韓信無理!蕭何令人將韓信拿了,以戲弄娘娘之罪要問斬韓信。韓信本無戲弄之意,不怕以此罪加害。劉邦又曾親口封過韓信有幾不殺,即見天不殺,見地不殺,刀不能殺,劍不能殺,也就是說鐵器不能用來殺韓信。所以,韓信自不認罪,也不怕殺。呂後與蕭何預謀好要宰殺韓信,早已預備了一把竹刀,拿來處斬韓信。韓信言說,我韓信見天不殺!呂後問,你見天?因在宮中,何能見天。韓信又說,見地不殺!呂後問,你看見地?宮中有地板,不見土地,韓信無以應對。隻好說,凡鐵器不能殺我,蕭何拿出竹刀問韓信,這是什麼,韓信言說竹片,蕭何說,這不是鐵器,就用此刀殺你。韓信死於竹刀之下,成為冤鬼。韓信之死成為奇冤,所以後人演韓信戲時有台詞雲:“九月十三韓信喪,滿天鵝毛降淩霜,前宮有個蕭何相,後宮有個呂娘娘,蕭何相,呂娘娘,出謀定計害忠良,哪裏出了忠良將,哪裏奸臣害忠良。”

後人根據韓信的傳說故事,總結了他犯有淩欺“天、地、人”三才和衝了白虎、青龍,各奪壽八年,共計奪了四十年陽壽,本應活七十二歲,僅活了三十二歲就被害死了。關於這些民間說法,前兩個所謂的衝白虎、青龍二神姑且不論,後麵的說法就與史實不相符了。

關於九裏山上活埋母的說法

九裏山除陝北清澗(原屬綏德)之九裏山外,另外有三處也名九裏山,俱與韓信有關。一座是韓信的家鄉淮陰(今屬江蘇江陰)之九裏山,現名“由裏山”。一座是山東曆城縣東北的九裏山,相傳“韓信破齊曆下,嚐駐軍於此”。還有一座在江蘇銅山縣北五裏處,有山長九裏,故名“九裏山”。相傳,這裏是劉、項之戰場。《魏書·地形誌》雲:“彭城有九裏山。”《寰宇記》雲:“其山有穴通瑯琊王屋,俗呼其池穴,亦名九嶷山。”依此看來“九裏山”確實與韓信有緣。但典籍中並沒有韓信葬母於九裏山的記載,更沒有活埋母的說法。相反,《漢書·韓信傳》中雲:“韓信,淮陰人,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為商賈,常從人寄食,其母死無以葬,乃行營高燥地,令傍可置萬家者。”關於此說,顏師古曰:“言其有大誌。”後人大概就是根據這一記載杜撰出了韓信將其母親活埋的傳說。其實,韓信決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在他窮困潦倒之際,乞食於漂母,日後以千金贈一飯而名揚天下,怎麼會將母親活埋呢?如果確有其事,史書是會予以記載的,連胯下之辱都被收入其傳,此事何能忘乎?關於九裏山活埋母的傳說,大概是以“九裏山前擺戰場,童子收拾舊山河”這兩句後人對韓信的傳頌衍化來的。韓信在曆城九裏山前破齊時,或者在銅山九裏山展開劉、項之戰時,很年輕,所以後人有此頌揚之詞。在傳頌中逐漸將“九裏山前擺戰場”衍化成了“九裏山上活埋母”。這其中另一個原因就是《漢書》中有“無以葬,乃行營高燥地”的記載。更何況,韓信葬母的傳說僅在陝北有之,而真正的與韓信有關的九裏山卻沒有此一傳說。這大概是來陝北戍邊的江淮子弟在傳說過程中的差誤,或是有人故意杜撰的。

關於韓信借項羽之手活撕了娃娃一事。據《漢書》記載劉邦與項羽交戰,兵敗後被項羽追趕的“並渡河,至修武,從張耳、韓信……漢王得韓信軍,留止,使盧綰、劉賈渡白馬津入楚地……攻下梁地十餘城。”項羽聞知後,決心以十五日必定梁地,於是引兵東征。“羽擊陳留、外黃,外黃不下。數日降,羽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詣城東,欲阬之。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往說羽曰:‘彭越強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豈有所歸心哉!從此以東,梁地十餘皆恐,莫肯下矣。’羽然其言,乃赦外黃當阬者。”此說是項羽欲將外黃十五歲以上的人全部埋掉,而外黃令十三歲的兒子說服了項羽“阬”人的做法。傳說中的撕娃娃,大概是由此衍化而來的。

關於韓信謀反一事,也是有的。韓信滅趙降燕定齊後,聲威大振。齊人蒯通判斷天下大權將握在韓信之手,便對韓信稱自己會相術,言說人的“貴賤在於骨法,憂喜在於臉色,成敗在於決斷”。因對韓信說:“相君之麵,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勸韓信自取天下。韓信雖然沒有聽蒯通之言打天下,但他卻派人對劉邦說:“齊國是個偽詐多變之國,而且南鄰項羽,沒有一個王來坐鎮,恐怕不得安定,請大王封我為假齊王,以鎮守齊國。”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在滎陽,聞聽此言後,大怒說,我被困於此,他不發兵救我,還要自立為王。張良和陳平急忙製止了劉邦,並且對劉邦耳語說,你能管了韓信稱王嗎?幹脆封他為王,以防變故。劉邦馬上醒悟過來,並改口說:“大丈夫平定諸侯,就應當做真王,做什麼假王?”派張良前往齊國封韓信為“齊王”。

韓信、張良、蕭何三人被劉邦稱為“人傑”,對他們三人的評價是:“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因為韓信要稱王,又是漢初三傑之一,劉邦當然對他不放心,所以有所疑忌。楚軍破滅後,劉邦就將韓信封為楚王,都不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後來有人告發韓信有謀反行為,劉邦又將韓信貶為淮陰侯,因此引起了韓信的不滿。據《漢書》載:“漢十年,(陳)豨果反,高帝自將而往,信(稱)病不從。陰使人之豨所,而與家臣謀,夜詐赦諸官徒奴,欲發兵襲呂後、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書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後。呂後欲召,恐其黨不(亂)[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帝所來,稱豨已死,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病,強入賀。信入,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不用蒯通計,反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之族。”韓信被殺時為淮陰侯,果如蒯通之言:“不過封侯,又危不安。”如果做了帝,就不可能遭此禍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