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傳說(1)(2 / 3)

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為了各自部落的利益發生了衝突,在阪泉展開了一場大戰,堪稱我國戰爭史上的第一場戰爭。黃帝率領著以“熊羆”、“貔貅”、“豹虎”等圖騰的部落軍隊,經過多次苦戰,打敗了炎帝部落,與新的部落結成了部落聯盟。

阪泉之戰後,黃帝部落仍然活動在我國北方地區,炎帝部落則向東南方向移動,與那裏的人民融合在一起,出現了穩定的社會狀態。但是沒有多久,居住在東方(今山東、江蘇北部一帶)的九黎首領蚩尤,聯合了南方的苗民不斷對中原發動侵擾戰爭,使中原地區出現不安的局麵。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皆“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砂石,造了兵杖、刀、戟、大弩”。還傳說蚩尤通曉天道,能呼風喚雨,噴煙吐霧,飛沙走石,所以他的威名雄震天下。但蚩尤性情粗暴,殘虐百姓,侵淩諸侯,濫殺無辜,他的這些行徑不僅使黃帝和炎帝部落感到不滿,就是他自己部落族的人民也對此不滿。黃帝便聯合了炎帝部落在涿鹿向蚩尤開戰。蚩尤憑借著金屬兵器的鋒利,認為戰勝黃帝是有一定把握的,但又恐有所閃失,請來風師、雨伯助戰。在多次交戰中,黃帝終以失敗告終。在第七十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大戰中,黃帝借以氣候和地利的優勢,終於將蚩尤打敗,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在長期的戰爭中,黃帝為了取得勝利,他發明了指南車用於指揮軍隊,用夔製作了戰鼓,用“雷獸”的骨頭製成了鼓槌敲擊戰鼓,如雷鳴作響,震耳欲聾,大大地鼓舞了士氣,嚇破了敵膽。傳說,黃帝在這次戰爭中得到了九天玄女的相助,玄女為他傳授了《陰符經》用來指揮戰爭,還召來應龍和他的女兒女魃,製止了雨伯的淫雨泛濫,使戰爭順利進行。黃帝還得到了一柄昆吾山的“青鋒”寶劍。

涿鹿之戰後,黃帝統一了中原各部,成了部落聯盟的領袖。他為了尋求治理天下的方法,遊曆四方,東至於海(山東),西至崆峒(甘肅平涼),南及於江(湖南),北登釜山(河北),那裏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相傳,黃帝一生娶過四個妻子,正妃是嫘祖。她勤勞聰穎,教人們養蠶、抽絲、織綢,以製作衣服,因此,後世將其尊為“先蠶娘娘”。另外三位是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氏。嫫母很醜,但卻心地善良,很賢淑。據《史記·黃帝本紀》載:黃帝共生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得到姓氏封號的有十四人。來自西陵的嫘祖生有二子,後來都有天下,其中一個叫玄囂,是為青陽,居於江水;第二個是昌意,居於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五帝中顓頊、帝嚳,以及堯、舜和夏周的帝族都是黃帝的後裔。

據《越絕書·外傳》載:“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夫玉亦神物也,死而龍藏。”《史記·五帝本紀》雲:“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有考證證實,黃帝時期,人們已經掌握了鑄銅琢玉的技術。那一時期的玉器主要有三種用途,一為工具和武器,即“玉兵”;二為身份的象征,即“瑞”;三是觀測天文的玉儀器,即“璿璣玉衡”。器型的種類大致有鉞、锛、刀、鏟、璧、圭、琮、璜等。《史記·封禪書》中雲:“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之下。”說明黃帝時期已經有了冶煉術。黃帝時期還設立了“陶正”,用來管理製陶業,在製陶中已開始使用快輪。建築業中已使用“夯”來加固宮室基礎。

由於黃帝被後人奉為“人文始祖”,所以,曆史上有許多重大發明不管是不是由他發明的,都將其說成是他的發明。如指南車、弓箭、陶器、養蠶、紡織、舟楫、杵臼、釜甑、衣裳、火食、幾案、井、傘、灶、鏡、鼓、音樂、圖畫以及社會禮製、封土建國、禮法製度、嫁娶製度、陰陽八卦、棺槨墳塋、宮室、市場、貨幣、文字、曆法、兵法、醫藥等;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和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社會管理、典章製度等各個方麵。後人雖然明知有些發明不是他的,但出於對黃帝的崇敬,都將其歸功於他,可見人們對黃帝的景仰之情。

在黃帝時期的所有發明中,文字發明最有傳奇色彩。黃帝命倉頡造字,倉頡費了不少心機。當他苦苦尋思造字的方法時,留在地上的鳥跡和獸蹄印給了他很大啟發,他就以鳥跡、獸蹄印、龜文、山川、指掌為參考,造出了傳世文字。正如《說文解字·敘》所雲:“倉頡之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傳說倉頡造出字以後,天上下起了穀雨,鬼神也隻敢在夜間號哭,白天都隱伏在幽暗處不敢出來,神龍都藏起來,不敢將他們的真形顯現出來。

黃帝在統一各部落以後,逐漸將各個部落的圖騰添加在原始龍圖騰上,諸如伏羲氏的鳥圖騰,炎帝氏的牛圖騰,都成為龍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衍化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龍形。龍的動物組合另文將有詳述。

民間傳說將黃帝更神化了,傳說黃帝被天帝立為天子時,有黃雲升於堂前,鳳凰銜圖向他飛來。在他做天子十九年後,曾經在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過治國立邦的學問,廣成子沒有教他,隻好回來了。三個月後,黃帝又來到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修身養性之術,廣成子收留了他,為他傳授修身養性的秘訣。有一天白天,黃帝的陰神突然出竅,魂遊到華胥國,看到這個國度裏沒有首領,民風淳樸,人們沒有嗜好和欲望,也不以生為樂,不以死為悲。有了這樣的心理境界,人也就沒有生死了。他們沒有愛,也沒有憎,沒有親疏之別;不擁戴誰,也不反對誰,因此也就沒有根本利害衝突與爭鬥殺戮。這些人有一種神奇的功能,入火不熱、入水不沉,在空中飛翔如履平地,在雲中醒夢如睡在床上一樣平穩。“雲霧不垓其勢,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嶽不躦其步”。黃帝一夢醒來後覺得心曠神怡。回來對大臣們說:我夢遊華胥國以後才知道,道,乃至道,不可言傳。治國必須無為。因此,他以無為的精神治理國家,使天下大治,國泰民安,頗有華胥國之風氣。天下大治後,黃帝和帝後從首山采銅,在荊山鑄鼎,以示天下安泰如鼎。當鼎鑄成以後,有一條渾身長滿龍須的龍從天而降,來接黃帝上天。黃帝與後宮嬪妃以及群臣七十多人乘龍升天。還有一些人見黃帝乘龍升飛,想隨他而去,便抓住龍須不放,飄然在空中,但終因力氣不勝,最後紛紛掉了下來,就連黃帝的弓也掉下來了。老百姓們見黃帝上天去了,便大哭起來,哭得淚流成河,淹沒了大鼎,並積成了湖,後人便把這個被淚水淹沒大鼎後形成的湖叫做“鼎湖”,把黃帝留下的弓叫做“鳴弓”。

還有傳說:黃帝想得到仙藥而長生不老,並知道有一座叫做圓丘的山上有這種藥,但山上有許多很大的毒蛇,黃帝想上山去采藥,又怕被蛇咬傷,便向廣成子請教。廣成子讓他帶上雄黃,蛇就不敢咬他了。

亦有傳說:黃帝曾經跟著容成公在一座被後人稱做“黃山”的山中學過道。這座山就是現今安徽黃山。黃帝還跟寧封子學過飛行術。

黃帝有這麼多的神仙做老師,後人尊他為神也就不奇怪了。但這些畢竟都是傳說,黃帝是一位實實在在的人,他活了一百一十歲。

流傳在陝北的說法是:黃帝乘龍升天時,橋山的老百姓不忍心讓他離去,有的抱著黃帝的腿,有的扯著黃帝的袍襟,不肯放手。黃帝也不忍離開他的百姓,在空中盤旋著。但是天命難違,進天門的時間到了,黃帝隻好脫掉靴子,用劍割斷袍襟,飛升天宮去了。

人們將黃帝所遺靴子和袍襟葬於黃陵橋山之巔,築成衣冠塚,以此來紀念這位人類文明始祖。

《史記·黃帝本紀》雲:“黃帝崩,葬於橋山。”《漢書·武帝本紀》雲:“西漢元封元年,漢武帝詔曰:朕將巡邊陲……曆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於台,至朔方臨北河……還,祠黃帝於橋山,乃歸甘泉。”自此,開祭黃帝於橋山之先例,綿延兩千餘年,曆朝曆代均於黃陵橋山祭黃帝。

黃帝事跡見於《山海經》、《大戴禮記》、《列子》、《史記》、《路史》等典籍。

彭祖

彭祖,姓錢名鏗,是傳說中五帝之一顓頊高陽氏的玄孫,陸終的第三子。傳說他經曆了堯、舜二帝以及夏、商諸朝,到了殷商末期紂王時,已經活了七百六十七歲。也有說他活了八百多歲,因此,他也就成了古代出名的長壽老人,並且帶上了神仙色彩。他是一個遺腹子,三歲時,母親又去世了,成為一名孤兒。後來因為太戎亂中原,他為了避禍流離到西域,居住了一百多年。他一生中先後喪偶四十九次,死了五十四個兒子。他為什麼能活到如此年齡?是因為他重視養生之道,並從多方麵總結了可以使人長壽的秘訣。彭祖喜歡恬靜,對世俗之事不聞不問,根本不去追求那些徒有虛名的榮耀,也不在乎服飾的華美,虛懷若穀,處世泰然,專心致誌地追求長壽之道。他的師傅撰寫的《九都》、《節解》、《指教》、《韜形》、《隱守》、《開明》、《四級》、《九靈》諸經,他都進行了潛心研讀,將其融會貫通,運用到養生之中。常以水桂雲母粉、麋角散來養顏,以永葆青春。有時一人獨自外出周遊,全都是步行,即便有車馬也不乘坐。人們也從不知他去了哪裏。彭祖沉默寡言,也從不向人說出自己擁有道術,也不幹驅神弄鬼的事。他經常盤腿跪坐,凝神屏氣地練功,可以從早上坐到正午。他常在調理氣息、揉拭雙目、摩挲身體、舐嘴唇、咽涶沫、周身舒泰以後才起來行動。他常是臉無怒容,笑口常開。他有時覺得身體不舒服或是有點疲勞時,就用氣功去攻克患病的部位。他運用氣功很有一套,使內氣潛轉,從他生有九冤的特殊頭麵始發,直到五髒六腑,最後到達四肢毛發。氣流如同輕雲一樣在體內周流。不僅驅除了疲勞,而且治愈了疾病。